孫禮云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最為重要的素質和學習品質,初中語文課堂應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教學。教師應創設有利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組織課堂教學,設計好“提問環節”,提升學生學習效能,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提升語文實踐能力,完善教學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教學評價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核心素養”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堅持立德樹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當前語文教育的重要使命。那么,何為語文核心素養?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即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底,國家正式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作為語文學科來說,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三大領域。具體涉及到語言文字、文學審美、人文素養、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提升與發展、文化傳承與理解、文學創造等多方面。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主渠道還在課堂。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里談點個人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即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1]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項重要策略。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讓課堂變得更富有生機與活力。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教師,應重視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高效地完成認知過程。那到底什么是教學情景?從孔子開始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進行教學,當然情境包蘊的內容有很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 [2]135,就語文教學而言,語文課堂就是由一篇篇課文,在教師的組織下形成的一種語境,韋志成教授從學生心理機能全面發展的角度提出“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3]25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創設教學情景,可根據教學內容、教育對象、課型等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比如,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感情境;課本情境展演,創設表演情境;播放音樂和深情朗讀從聽覺方面創設情境。情境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活動式、角色扮演式、想象體驗式、語言表演式和生活化等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能夠有主觀感受和內心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會變得更開放、更自主、更和諧,學生才會在愉快和合作中學習,在自主體驗、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養語文素養。
二、緊扣問題,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發展史,社會進步史,科學發展史,技術革新史,無一不是在不斷發現新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問題。課堂教學亦如此。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讓學習活動真正發生,課堂教學需要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問題貫穿始終。因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身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問題”是由教師“講授”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橋梁和有效途徑。如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那么他就會在學習的探索中、在問題的追尋中,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獲得認知能力。課堂提問最能展現教師教學的智慧和藝術,正如某位老師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 [4]169。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追求“妙在這一問”的教學境界,使課堂提問從“量”向“質”發生轉變。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好問題?一是要有目標性。教師要克服“為提問題而問”的傾向,克服問問題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所有的問題都該圍繞著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展開,要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出發點,設計有利于探討、有利于體驗、有利于感悟等問題;二是要具有情境性。教師通過提問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獨立的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相應知識,形成和改造認知結構。特別是要善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聯系起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問題;三是要具有思維性。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波利亞說:“我們大部分有意識的思維都來自問題?!?[5]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推動思維發展的動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起源于對問題或困難的認識,是圍繞解決問題而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品質的培養。
三、拓展空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币虼?,我們應構建大語文課堂教學觀,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來補充、延伸、拓展、深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何讓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更有效呢?王榮生教授認為語文實踐有三種類型:與語文實踐能力具有同一形態的聽說讀寫實踐,帶有自然學習性質;對所要培養的語文能力有直接促進作用的,潛藏著特定語文教學內容的實殘活動;語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活動。作為現代意義的語文課程,更應該強調后面兩類“語文實踐”。[6]33 在日常教學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一是目的要明確。每項實踐活動的開展應該有明確的教育意義,或培養學生獨立的操作能力,或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等,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二是準確把握好實踐內容。在內容的選擇上,可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單元知識體系、傳統節假日等進行統籌安排。同時,形成活動系列。比如,對詩歌的積累,可以結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進行采集、鑒賞和積累;三是實踐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可以以興趣小組、班級、年級等為單位,通過參觀訪問、閱讀交流、經典誦讀、小記者體驗、演講、故事會、演課本劇、研學等讓學生充分參與。無論采取哪種形式,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具有豐富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四是精心組織。語文實踐活動重過程,重學生是否參與、是否樂意地參與,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是否大膽地去探索、去實踐,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力是否得到鍛煉、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否得到培養。因此,在組織過程中,每一個環節要精心設計,每個細節要認真指導。同時,要對每項活動進行認真評價、總結。endprint
四、多元評價,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當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記憶力、閱讀理解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思維力、創新力等的培養。而學生的“評價能力”則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實施評價,應注重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币虼耍绾卧u價學生、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如何將評價權交還給學生,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評價學生是教學評價常用的形式。教師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及時地、恰當地進行點評。在點評時,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當學生的某種良好行為出現之后,如能及時得到相應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感,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向更高層次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賞識。因此,教師適時、準確、合理的評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發揮學生內在潛能。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將學生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多元化。
實施多元化評價,要求我們把評價落實于語文教學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實施多元化評價學生的途徑有,一是開展課堂觀察評價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多方面去了解并動態地評價學生。二是豐富課堂激勵性評價,教師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激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愉快的體驗,如鼓勵和寬容學生的獨到見解,積累和創造多樣性的評價語言,避免課堂的單調乏味。三是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新課標的課堂不該是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應建構多元評價主體,給予學生評價的權力,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除了得到教師的認可外,同學之間真誠的評價更加具有說服力,特別是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同學朗讀之后教師引導其他同學進行評議,生生互評中就能夠抓住文本理解課文,體會語意語境,而在互評之中找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所以教學評價不能只注重“結果”,而應關注整個“過程”,教學評價更應該成為促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手段。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理應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實施教學活動。一線教師也應該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培養,重構自己的教學價值體系,從知識傳授的“三維目標”向“素養本位”轉型,從師生單一的“知識講授”向學生主動參與、互動良好的“學習實踐”轉型,教學評價也要由單一注重“結果”向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型評價轉變。總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師生共同協同完成,需要教師在課堂情境創設、問題設計、活動開展、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構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78.
[3]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66.
[4]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鄭琉信.《問題解決與數學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6]王榮生.解讀“語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6,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