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顯清
摘 要:隨著近幾年來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小學數學的教學無論是教學形式上還是教學目標上,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教學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一步步轉變。在這種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開展教學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教學探究
一、創建教學情境,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也將運用到生活中去,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將教學與實際分開,學生所學的知識只會用來考試,并不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創建教學情境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來創建教學的情境。以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設置一個這樣的問題:小明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生活用品,他們買了一袋大米,花了30元,買了五斤小米,每斤4元,媽媽一共帶了100元錢,剩下的錢可以買幾斤10元一斤的瓜子呢?這是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但是很少有學生想到要用數學的知識去解決,教師利用自己的語言來創建問題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建教學情境。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形式越來越多地運用在了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它以聲像結合的形式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創建教學情境,我們依舊拿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來舉例,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從網絡上搜集一個小學生跟隨父母去超市買東西的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分析數學的因素,既能提升教學的效率,同時也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游戲化教學,寓教于樂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不喜歡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聽一些理論性知識,他們更喜歡玩游戲,因此教師可以把數學知識的教學與游戲進行融合,既能吸引學生興趣,又能提升教學效率。舉例而言,在進行認識鐘表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一個“時間比賽”,教師拿一個鐘表模型,隨機撥動時針、分針,看看哪個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把時間區分出來并給予這個學生一定的獎勵,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都比較重,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更加全神貫注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因此從這方面來講,教師可以借助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效率。
三、合作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各種學習能力都還處于一個培養的階段,如果一味地按照新課程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來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并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針對這個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教學的模式,引導學生每五六個人成立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對知識進行討論、探究,這種形式既能夠使學生都有所收獲,同時也能避免學生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出現。舉例而言,在進行圖形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幾個問題,例如“什么是圖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圖形的面積,面積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等等,讓學生成立合作小組一起去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探究,每個學生都要抒發自己的觀點,最終把大家的智慧集合到一起,教師引導每個小組把自己總結的內容分享出來,就學生有疑問的地方與學生一起進行探討,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滿足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同時也避免了由于學習能力有限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情況,對于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合理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教學質量才能提升。舉例而言,在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我們學習過一位數的乘法,那么兩位數的乘法應該怎么計算呢?”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探究,學生有可能給出的答案并不正確,但這都是他們主動思考的結果,教師一定要對他們進行鼓勵、表揚,并針對他們給出的答案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進一步引導,保證學生能夠有所收獲。新課改實施之后,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一直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因為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合理設置問題就是調動學生探究意識的重要方法之一。
總之,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數學的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教學變得更人性化,也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更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今天我們就新課改形勢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陳麗艷.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4):69.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