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務嬋
摘 要: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進行終身學習的必要條件。家庭和學校像一座熔爐,如果沒有把握好火候,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廢品。為此,應該不失時機,密切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用良好的行為習慣感化孩子,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漸教育培養和鞏固孩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行為習慣
教育是什么?從簡單的方面說,就是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什么是習慣呢?習慣就是人們通過時間不斷地刺激而逐漸形成的無意識的行為。20世紀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教育是生活的過程,是為將來更好生活的準備?!绷晳T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看不見的過程。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通過潛移默化,慢慢地不斷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后天的培養教育是不可忽視的。
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從幼童期抓起,他們的年齡都在2~6歲半之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正確引導和培養,家庭是一個港灣,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重要場所。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種血濃于水的親情,他們之間的感情是最原始、最樸實、最長久的。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經常的教育者,對于父母來說,要注重孩子在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慢慢步入了學校,這時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顯得更為重要。這些良好習慣包括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習慣就是教育的結果,因為壞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有自然的驅動力和心理特征,有時候就算沒有外部條件,習慣行為也同樣可以表現出來。為此,家庭和學校就是一個主要的課堂。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應該遵循的原則
1.循序漸進的原則
幼兒時期和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父母和教師,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應該遵循客觀規律。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家長和老師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就對孩子失去信心,這是不可取的。教師或家長應該將目標定得小一些、具體一些,這樣操作性越強,效果就越好。比如,我的兒子讀一年級的時候,寫作業時總是不專心,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撒尿,東張西望,總是坐不安穩,不到一個小時出來五至六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周以后,我靜下心來和他商量,共同達成一項協議“做作業前,應該把該做的事做好,寫作業時可以適當休息,可以出來三次”。第二天他寫作業時果真少出來了一次,過幾天,我又和兒子提議再減少一次,他又輕松做到了。我對他依次遞減,直到他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我很高興,他的這種好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讀大三。實踐中我認識到:提高目標的頻率不可過快,否則讓孩子難以接受,容易讓孩子產生厭惡感。正如一個人暴飲暴食,結果會造成消化不良。我們應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智慧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進步,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2.一致性原則
因為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習慣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一旦受到負面影響,那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做到協調一致,才能形成一種有效的合力,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從而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首先,父母或教師必須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例如,有一位家長正在教育孩子不要說謊。剛好在那個時候,有一個他不想見的人突然來訪,這位家長就悄悄地對孩子說:“你就說我不在家?!边@就是自身言行不一的表現。孩子雖然不會當面挑明,但是他的內心已經受到了一種影響。這樣怎么能正確教育孩子呢?這是一個值得沉思的問題。為了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家長和教師要及時溝通,做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步進行,如果教師鼓勵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而到了家里之后,家長卻以“你還小呢”“別添亂”等各種理由拒絕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這樣不一致的教育,就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孩子自身也有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好孩子,這樣一來,他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因此,學校與家庭一定要密切配合,想方設法,齊抓共管,努力培養和鞏固孩子的良好習慣。
二、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一些具體方法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首先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啟迪兒童美好的心靈。對孩子進行持之以恒的習慣訓練。我在教師崗位已經十多年了,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深有感觸。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1.從細節入手,反復強化習慣的形成
培養孩子的習慣,必須落實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細節決定成敗。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該與實際生活近一點,小一點,具體點。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于細微處尋求引導的方式方法。例如,養成生活能力習慣方面:我的兒子因為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從小爺爺奶奶就寵愛有加,他們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從吃飯、睡覺、系鞋帶等,可以說基本全包。我的兒子剛入幼兒園時,還不會單獨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能獨立睡覺,可以說什么都需要照料,他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學到良好的自理習慣,常常被幼兒園的生活老師投訴,結果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后來他每天上幼兒園哭個不停。他的反常情緒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通過冷靜思考后,決定全家上下總動員,對孩子進行生活習慣的強化訓練。這件事給了我啟發,此后,我對孩子的教育再也不敢放任自流了。
2.制定明確規則,做到嚴格訓練
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是嚴格訓練。在習慣養成初期,孩子往往不能遵守,因此,必須制定一些明確的規則。例如:一天只可以看半小時電視,晚上9點必須睡覺,一周可以玩一次電腦游戲,玩完的玩具要整理好,進屋換鞋后一定要放好擺正,襪子不能東一只西一只,吃飯時不要看電視,不準大聲說笑,第二天上學前用具、書包、紅領巾、??ū仨氉约簻蕚浜茫艑W后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到家里,不能隨意在外面吃零食。早上按時起床,起來后整理床鋪,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內。規則是一紙空文,最重要的就是嚴格執行,在最初階段不能因孩子的哭鬧而退讓和遷就。對孩子來說,一開始肯定是比較難以接受的,只要堅持原則,嚴格督促,等到習慣成了自然,那些規則就成了一條約束線,盤結在孩子的心里。如果孩子逆反心理比較嚴重,作為家長和老師,特別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來制定規則,父母不能強制執行,不要讓孩子意識到他是被迫的,要做到耐心、真誠地引導,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愛自己的,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就可由“你要做”變為“我要做”,這樣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endprint
3.強調他人與自我評價
在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孩子必定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為此,父母或教師要有一個共識,孩子做得好時應及時肯定和鼓勵,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后,心里就會有一種愉悅感,這樣的心境有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和鞏固,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情緒,就會做到自我監控。父母和老師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你不讓孩子上網,父母及家人也不要上網,如果上網應該讓孩子知道你是工作的需要。孩子不能吸煙,父母及其他家人也不要吸煙。你讓孩子按時回家,父母也要按時回家,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三、習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蔽覈逃谊慂Q琴說:“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泵说母裱詭Ыo人良好的啟示,我想到種樹,你選擇的樹苗是良好的,在選擇土質時也應該考慮。首先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條件。如果小樹在生長過程中變得彎曲,我們就要及時進行扶持,讓它能夠健康成長,最后成為一棵青翠蔥郁的大樹。
兒童時期是長身體的最佳時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身體是發展智力和精力的基礎。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學生成績達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想拔尖不是靠智力而是憑體力。因此,兒童時期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衛生習慣和運動習慣。首先,讓孩子不偏食,不吃過多的零食,不吃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這樣孩子的營養才能保證均衡。其次,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讓人富有活力,讓身體強壯。尤其是孩子,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他們的身體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為學習和生活提供良好的身體保障。英國唯物主義科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個人應該從幼年開始培養良好的習慣,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看到一些學業成績較差的孩子,絕大多數并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因為做事半途而廢,不能持之以恒,沒有計劃,隨心所欲。表現在學習上,怕苦怕累,粗心大意,淺嘗輒止,不愿思考,結果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些孩子平時寫作業都需要教師和家長在身旁督促,做作業前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沒有順序和條理。有時寫著這個,突然間又想到還有其他要做,又急著去做那些。寫作業時拖拖拉拉,做習題時沒看清楚題目就急于作答,結果答非所問,風馬牛不相及。盡管家長和老師花了心思去幫助糾正,效果仍然不明顯。究其原因,就是初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個別孩子存在不良習慣,有時卻能考出好的成績,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暫時的好成績并不代表可以忽略其不良的習慣,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不良習慣必定會影響孩子的將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歷年來的高考狀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秘訣,就是愛學習,每個狀元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們的修養更高,行為更規范,更有自律的耐力。
綜上所述,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進行終身學習的必要條件,為此,應該不失時機,密切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感化孩子,讓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