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慶
摘 要:作為最本質的內在推動力,創新發展為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中國長久形成的應試教育體制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扼殺學生的創新天賦,壓抑其學習主動性和主體性,阻礙學生的自由創新發展。因此,高中數學想要真正培育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開展創新教學。
關鍵詞:高中數學;創新能力;創新情感;創新思維
高中數學在新課改下提出了新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方面要培養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增強創新情感,過程與方法方面要形成創新思維。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素養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創新需要發展最快、最強烈,教師要抓住這個教育的關鍵期,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育。只有具備創新的基礎和素養之后,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化其創新意識,改進創新方法與技能。
(一)引導學生在重新解讀教材中產生創新意識
以往應試教育機制下,學生學習數學都是以課本為主,一切以課本為本,缺乏自主的學習能力和探求意識。上課就是學課本、講課本、做課本練習題,復習鞏固的時候也是以教材為核心。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亦步亦趨,循規蹈矩。當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中心,就容易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不僅扼殺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而且阻礙其獨立探究學習的實現。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重新獨立解讀教材,在自主解讀中初步產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預習教材,每結束一個單元之后,先組織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同時鼓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下一單元的自主解讀。數學知識多以概念、規律、公式、定理等形式呈現,尤其明顯的特征是許多概念或定理十分相似,形式和結構、結論存在細小的不同點,但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討論,通過詳細深入了解公式的概念與外延,比較兩者的異同,自主得出課本上沒有的數學規律,發展創新學習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觀念,用具體的例子推出數學概念,增強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與其學習的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傳統數學教師上課,一般都是先進行概念的講解,再以具體的例子加以驗證,最后進行公式的普適化學習,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其學習成果,還要進行實題演練等。這樣一節課就完整的結束了,學生雖然掌握了新的概念,也學會運用此公式,但是并沒有真正參與進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并非自己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這種單一僵化的教學方式致使學生成為呆滯、麻木的知識復制機,逐步喪失自主研究思考的能力,將創新能力也扼殺在搖籃里,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觀念。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數學知識是研究出來的,并不是被老師教出來的?!币虼耍處熞脑O計教學環節,以全新的形式來啟發學生自主推理出數學知識,獨立攻克重難點,提升創新素養。例如,在學習“對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我國2012年經濟總量為A元,假使每年的經濟增長都保持平均增速,那么多少年后,經濟總量會是2012年的4倍呢?情境中,已經知道了底數和冪的值,需要求證指數。學生能夠理解問題的要求,也能夠清晰的理解幾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但就是沒有適合的公式和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的類型沖突,接著,教師就要巧妙地引入對數的概念,這時會發現學生能很快自主解決這個問題,得到理想的答案。通過具體的問題案例,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對數的概念,而且了解到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印象深刻,又發展了創新能力。
二、以高中學生的特點為出發點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教師進行教學方法選擇的直接目的與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很好的進行知識點的接受。因此,在選擇何種教學方法有效展開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到的因素就是學生這個因素。
作為數學教師,在依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數學教學方法選擇的過程中,本人建議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個全面的把握與了解,這樣教師才能思考,何種教學方法適合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能夠產生幫助,何種教學方法無助于學生很好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本人認為學生已有的數學水平與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較為直接而密切的聯系。雖然目前教學方法的種類有很多,但是卻是有不同的使用情況,一些教學方法適合數學程度一般的學生,而另外一些教學方法,較為適合程度較高的學生。因此,只有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了準確的界定與把握,那么,教學方法的選擇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實用性。當然,教師在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選擇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多方面的實際進行考慮,關注的越為全面,選擇的數學教學方法就越為有效。
三、結合教材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在探究了學生本身的特點對數學學習方法選擇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教材的特點。高中階段的數學教材容納了大量的數學知識點,并且知識點的難度較大、較為抽象。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選擇與高中教材上的知識點相適應的一些教學方法,這樣,更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如:教師在講解一些難度較大又較為抽象的知識點時,如果一味地使用講授法,會使得課堂教學十分枯燥,學生難以跟著教師的思維積極的進行思考,最終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反之,如果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知識點講解過程中對學生的有效啟發,使學生能夠層層深入的去理解知識點,進而達到最終使學生全面、準確、深入理解知識點的目的。
高中階段數學知識點的難度雖然較大,但是教師應該明白,知識點依然與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以高中數學教材上知識點的特點為出發點,有效的選擇一些實際生活中既與知識點密切聯系,又為學生十分熟悉的案例,將知識點講解與例子結合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教材是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的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點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不能脫離教材這個最大的實際。
結語:
教學方法的選擇并非盲目進行的,需要教師在有科學依據的基礎上進行,找到了選擇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才能十分奏效。
參考文獻:
[1] 胡忠麗. 高中數學教學創新教育[J]. 考試周刊,2007(26).
[2] 戚仕良. 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J]. 教師,200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