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海
摘要:滑坡是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會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害,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加強滑坡變形監測工作,有利于掌握滑坡特征和規律,繼而做好預警預報,為防災救災提供依據。本文首先概述了當前我國滑坡變形的監測工作,然后介紹了滑坡變形監測技術現狀與應用,最后闡述了監測技術的未來展望,以供參考。
關鍵詞:滑坡變形;監測技術;現狀;未來展望
一、滑坡變形監測工作概述
我國因地質構造的特殊性,屬于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就包括滑坡。滑坡是指位于斜坡上的巖土,在重力等因素的影響下失穩而下滑。隨著建筑、水利、礦業等工程的發展,滑坡事件發生率也在提高。從物理力學角度來看,滑坡的根源在于內外動力作用,屬于非線性的動力過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1]。然而,滑坡過程中的信息變化,能夠采用特殊設備進行捕捉,繼而分析演化規律,為滑坡事故的預測提供依據。
分析滑坡災害的特點,不僅具有突發性,而且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影響人身財產安全。以水利工程為例,邊坡高度較大,一旦失穩坡體下滑,不僅損壞了整個工程,而且會危害到下游地區的生產生活。由此可見,監測滑坡、掌握滑坡發生的信息規律,能夠實現預測預警的目標,有效減輕災害影響。這其中,滑坡變形作為重要的參數,能夠反映出滑坡的變化和過程,而且監測手段簡單,因此成為研究滑坡的首要指標。
二、滑坡變形監測技術現狀與應用
(一)接觸式監測技術
該監測技術要求將監測設備置于坡體表面,兩者緊密接觸,以保證監測數據結果的準確性。常見技術如下:
第一,大地測量技術。該監測技術比較傳統,而且應用時間長,主要是利用水準儀、全站儀等測量儀器,結合測距、小角、前方交會等測量方法,完成滑坡變形的監測工作。該技術不僅具有完善的理論系統,而且操作上相對簡單,用在監測工作中成本低,因此在以前的滑坡變形監測中占據主導地位[2]。另外,應用缺陷體現在會受到地形、氣候的影響,工作強度大,觀測能力差,難以滿足連續觀測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測量機器人技術出現,一方面提高了監測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減輕了人力、物力投入,可以實現連續觀測的目標,而且精度高、時效性強,在水利工程中已經得到普遍應用。
第二,GNSS監測技術。GNSS監測依托于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其中的代表就是GPS技術,優點體現在精度高、全天候、自動化,成為滑坡變形監測的技術轉折點。就目前而言,除了靜態測量、后處理高精度測量以外,實時RTK測量也得以應用,能夠對滑坡從穩定到破壞的全過程進行監測。精密單點定位技術的出現,能夠在不建立基準站的條件下,對滑坡變形實現獨立監測[3]。另外,隨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GNSS監測技術的應用范圍將會更加廣闊。
第三,內觀/光纖監測技術。除了大地測量技術、GNSS監測技術以外,內觀監測技術也能夠監測巖土的變形情況,可以了解變形特征、滑帶等信息。但考慮到缺點在于信號干擾大、地質環境復雜,為了適應實時動態監測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光纖監測技術,不僅彌補了內觀監測的缺點,而且監測數據更加準確,監測時間縮短,能夠判斷出滑動位置、滑移量等指標。
(二)非接觸式監測技術
和接觸式監測技術相反,該監測技術不需要監測設備和坡體相互接觸。常見技術如下:
第一,近景攝影監測技術。該技術采用攝影測量的方法,在近距離的條件下獲得影像信息后,確定出三維空間數據。和傳統監測技術相比,最大的優點體現在非接觸、容量高兩個方面,能夠及時獲取滑坡變形的三維空間信息,位移監測精度達到毫米級[4]。不過,實際應用中會受到地形條件的限制,監測距離的控制具有難度,而且要合理選取相機的架設位置,難以滿足全天候監測的要求。因此,在滑坡變形監測中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第二,激光掃描監測技術。激光掃描技術的應用,依靠的是掃描點云數據,能夠獲得滑坡表面的三維圖形信息,對滑坡進行三維建模、虛擬重現等。該監測技術的優勢,在于不用設置監測設備,獲得數據的速度快,通過計算分析,能夠反映出滑坡的形態特征。當然,由于該技術自身發展尚不完善,尤其是云數據在解析上有難度、掃描距離有限制,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三,雷達差分干涉監測技術。該監測技術是在InSAR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包括低軌SAR差分干涉技術、地基SAR差分干涉技術兩種[5]。其中,前者監測數據的精度達到亞厘米級。以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監測技術的應用為例,不僅監測范圍廣、分辨率高,而且測量快速準確。但受到衛星運行、環境條件的影響,無法滿足動態監測要求。相比之下,后者數據精度高、操作靈活,而且重復觀測時間短。以GB-SAR監測技術的應用為例,不需要接近危險的滑坡體,可以實現快速、實時、連續監測。但是,在單站監測的限制下,無法測量三維形變,因此反映滑坡變形的信息較少,無法獲得坡體的振動信息。
三、滑坡變形監測技術的未來展望
滑坡變形監測技術的應用,其目的在于分析滑坡的變化過程,掌握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以便為防災救災提供科學依據。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監測技術的發展快速,未來發展方向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型監測儀器的應用
在監測技術和理論的支持下,研發出新型的監測儀器,成為滑坡變形監測的基礎和發展方向。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第一,應該對不同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對MIMO成像技術、雙多基地干涉、雷達信號改進處理算法等,進行合理應用。第二,通過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惡劣和提高測量精度之間的矛盾,解決高幀頻和高分辨率之間的矛盾,解決邊陡高陡和三維測量之間的矛盾[6]。第三,雷達差分干涉測量儀的改進,應該滿足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要求,解決三維形變場測量技術問題。第四,雷達遙感監測技術的改進,應該提高測量精度,從目前的一維測量升級為三維測量,從靜態位移場升級為振動場,從而監測出滑坡的微小形變,能夠對振動情況進行實時連續監測。endprint
(二)多種監測技術的融合
作為獨立的技術體系,計算機技術、RS技術、GIS技術、GPS技術的發展趨于成熟,在滑坡變形監測中,也從獨立發展轉變為聯合應用的階段。分析以往的監測工作可知,單獨采用某一種監測技術,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會對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干擾,甚至阻礙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未來,監測技術將以雷達、光纖為主,以3S、云端數據儲存為輔,將接觸式技術和非接觸式技術聯合起來,實現由點到面、從一維到三維的監測網絡系統,通過優勢互補,不斷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并減輕工作強度、降低成本。
(三)監測數據的深度應用
在變形監測技術發展的同時,單純從監測數據的角度來看,已經從一維、低精度、低時空分辨率,向著多維、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方向轉變。獲得監測數據信息后,分析工作不應該局限在數據本身,而是對其進行深度挖掘、深度應用。在具體操作上,為了提高數據的使用率,應該建設監測儀器中心、預警數據處理中心,盡快構建滑坡災害監測系統,其中包括變形監測、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預警預報等功能,真正滿足動態監測的要求,通過快速分析,實現及時預警的目標,為防災救災提供支持和保障。另外,考慮到數據信息的分析和處理是一項重點,應該建立完善的數值分析體系,結合動力分析法、靜力分析法、大測量數據反饋技術等,透過監測數據的表面,深入分析滑坡的機理,從而提高滑坡事件的預測準確性。
結語:
綜上所述,文中從接觸式監測技術(大地測量技術、GNSS監測技術、內觀/光纖監測技術)、非接觸式監測技術(近景攝影監測技術、激光掃描監測技術、雷達差分干涉監測技術)兩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滑坡變形的監測。在未來,新型監測儀器得以研發應用,多種監測技術實現融合,并對監測數據進行深度應用,為防災救災工作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馮春,張軍,李世海等.滑坡變形監測技術的最新進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01):11-16.
[2] 姜水軍,魏小俠.遠程位移實時監測技術在露天礦邊坡預警中的應用[J].陜西煤炭,2014,33(04):77-79.
[3] 趙重.三峽庫區曾家棚滑坡監測技術及失穩比較分析[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3,(07):49-51,54.
[4] 王東,曹蘭柱,樸春德等.基于假設檢驗原理的邊坡臨滑時刻的動態識別方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1(03):577-585.
[5] 孫義杰,張丹,童恒金等.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在三峽庫區馬家溝滑坡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3,24(04):97-102.
[6] 沙曉軍.深部位移監測技術在滑坡治理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04):182-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