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收庫


摘要: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多元化的經濟發展趨勢不可阻擋,隨之而來的便是就業人口的不斷激增,在此環境之下,當代中國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業問題刻不容緩。對于政府、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都應當在此背景之下立足于實際,開拓思想,將創新創業思想的精髓融會貫通。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高校教育
自“十三五”計劃確定以來,創新創業已經為人民大眾尤其是大學生所熟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提及創新和創業59次和22次,相比2015年多了21次和9次[1]。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及人類發展的決定性動力,時代高速發展,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并且據統計,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比2015年增長16萬人,這看似沒有生命的數字卻一針見血地反映出了中國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式。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對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經濟發展、科技崛起和社會進步等宏觀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2]。
大學生是創新人才的中流砥柱,影響著我國綜合實力水平的高低。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基地,應承擔起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的使命。據相關統計,陜西高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因此對陜西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成為了一條線,進而輻射到全國高校這一個面,這對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我們做了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查研究,并了解了大學生創業的內外因素,進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合理參考意見。 我們以陜西理工大學各院系學生為調查主體,運用問卷星軟件設計問卷調查,共涉及23個問題。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填寫人數 518人,對此進行了整理和統計。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分析
1、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呈現出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同的興趣
我們針對陜西理工大學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調查顯示,在大一到大四的學生中每一個年級段表現出對創新創業不同的興趣,在大一的新生中有60.94%的人對創新創業具有較大的興趣,相比較大一的學生大二的學生對于這方面的興趣就有所下降有50.85%的學生感興趣,大三的學生基本與大二的學生持平有50.78% 的學生感興趣,臨近畢業的大四學生感受到就業的壓力,創業成為了他們的又一選擇 所以數據有所上升,有61.54%的學生表現出對創新創業的興趣;除此之外,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創新的興趣也不同,根據我們的調查基本上每一個專業都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其中藝術類的學生在這里表現的相對較弱,只有42.86%的學生感興趣;在男女性別這一方面,男生更加愿意冒險,并且表現出對創業更加有想法。
2、大部分學生想參與到創新中來,但在生活中缺少創新思維
從統計結果看,大部分學生思想活躍,學習能力強,對于創新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這些所有人中只有21.14%的人在具有想法時敢于立馬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實際,73.77%的人在實現自己的的想法的時候卻選擇了猶豫不決,認為自己的想法可能具有一定的缺陷,離實際的操作具有一定的距離,5.09%的人此時會放棄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見,很多同學只是把自己的創新想法只停留在了“想”的階段,沒有把想法變成實際的勇氣和毅力,表現出對自己自身的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具有能力實現自己創新夢的能力,或者受到一些挫折,就會立刻打退堂鼓,從而喪失自己對創新的興趣。
3、高校開展相關課程較少,各種賽事未能引起學生注意
高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推動者,國家也將高校作為發展創新創業人才的重點對象,在高校中有很多關于創新創業的比賽,有71.82%的學生都只是聽說過一些相關的比賽,或者去當過觀眾,自己沒有實際去參加過,只有20.55%的學生自己實際參與過,在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活動中,有29.74%的人參加過國家以及省級的培訓活動,有27.98%的人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而有42.27%的人沒有參加過創新創業相關的培訓活動,另一方面高校在創新課程的設置上也有待于提高,有84.93%的人認為在高校開展有關創新創業的課程非常有必要,11.74%的人認為這種課程可有可無,3.33%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從我們統計的結果來看,在這些同學中有45.99%的人認為目前自己專業的課程和授課老師對自己的創新創業方面的影響一般,只有14.87%的人覺得自己所學的課程對自己的創新創業具有很大的幫助,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只針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照本宣科,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高校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后階段,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在很多高校沒有把創新落到實處,只是簡單的進行講座之類的學習,并沒有將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創新聯系起來。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現在一味追求高學歷的老師,認為其具有較高的科研能力,但是很多專業課老師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照本宣科,并不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會讓學生感到乏味。
4、大學生對于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了解不足
從政府注重大學生創業以來,國家就出臺了許多關于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方面的相關政策和法規,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也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升到國家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戰略高度。他著重強調的以下幾點: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三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這些政策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響應,但落實到學生中宣傳力度還是很小,但是76.71%的學生對這些政策只是大概了解,對政策的內容更是知之甚少。只有13.11%的學生經常關注,時時留意這些政策和法規。由此可知,學生對于創業方面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的了解甚少可能是導致學生創業人數緩慢上升的一個主要原因。endprint
5、社會各界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指導
調查顯示:較強的專業能力、豐富的社交經驗、出色的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市場洞察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龐大的人際關系網絡等因素都是大學生應具有的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和國家適當的變革調整學生的培養計劃,努力將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綜合發展。同時最為關鍵的還是大學生群體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應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在生活實踐中有意的鍛煉自己的各方面技能。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和建議
1、政府應做好引導者的角色
政府營造了我們整個創新創業社會大環境,政府政策如鐵軌一般引導著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為大學生積極投身創業實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積極的創業政策也為創業者提供了保護傘,讓他們將風險轉換為機遇,將思想轉換為實踐,不在畏首畏尾。同時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相關扶持政策,對積極參加創業培訓的提供相應的補貼,“不冷落”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政府可以免費提供創業咨詢、創業指導,對有創業發展潛力的“黑馬”可以進行技術上和資金上的支持;在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的同時應該加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和設備上的需求,降低他們的創業成本,將大學生心中的創新點子落到實處,營造積極的創新創業氛圍。
2、企業應堅定樹立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是學生創業的重要陣營,學生創業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首先最為廣泛的是個人獨資(個體經營)和合伙制企業,開個小店面或代理加盟創業,選擇一些企業,憑借他們的品牌和質量開展業務;然后是法人股份制的小型公司,多數由親朋好友作為后盾,予以支持;其次是依托一些公司憑借龐大的公司客戶關系網進行創業,借助公司客源當作自己創業企業的客戶壯大自己業務量;最后一些高新技術專業的大學生或者創業計劃進駐創業園,以技術創業(包括高校有組織的集體創業)。無論哪類創業方式,大學生創業面臨的社會關系資源、行業經驗、資金問題是現實的也是最為根本的問題,扶持與幫助是不可或缺,這就需要企業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依托自身的品牌、技術、人脈帶動學生創業。
3、高校應加強創業宣傳和鼓勵力度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高校是學生培養各種思想的最普遍的地方,也是學生思想轉變最快的地方。學校首當其沖的是培養學生積極的創業意識,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將創新創業的血液注入到學生的熱心中,積極宣傳國家有關創業的相關措施和政策,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如 “互聯網+、挑戰杯、三創賽”等創新創業比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同時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定期給老師進行專業的培訓并彼此互相交流經驗,鼓勵老師參加一些本行業,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動,為其提供平臺。也可以從社會上聘請各類企業家,創業家等實干家來學校講座、任教,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指導,避免紙上談兵,除此之外,可以增加一些創業基地,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將各個專業的學生放在一起進行全面的指導,學習。
4、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為創新而創新!”。說到底,學生才是創新創業的真正主體。從調查中我們得知,很大一部分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類大賽并不是為了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創業意識,僅僅只是為了獲取課外學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樹立創新創業意識。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應當明確創興創業的目的,應在基礎課方面做到在學好本專業課的同時,努力學習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知識,熟悉了解創新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關的知識理論。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相關的難題時隨時尋求各方面幫助,使問題達到盡快的解決,從而使自己的創新潛力達到深度的開發。
[參考文獻]
[1]李舒,郭宇靖,王曉杰,“雙創”趨勢促使更多創客走上創業創新路,探索發現,勞動保障世界。
[2]賀才樂,周重浪。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淺析。創新與創新教育。
本論文為陜西理工大學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為基于學生視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培養現狀調查及提升途徑研究—以陜西理工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610720011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