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張悅
摘 要:詩歌對于中學生審美教育意義重大,然而新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最為薄弱。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中學新詩教學存在審美缺失的問題,如選篇范圍狹小、教法的審美缺失、學法的審美缺失等;其原因體現在高考體制、教師和學生的新詩素養欠缺以及新詩自身的地位等幾個方面。師資培養,改變中考、高考命題內涵,創新教法,這些成為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詩;中學教學;審美;缺失;策略
一、中學新詩課堂教學審美缺失的現狀
新詩對中學生的成長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當下中學新詩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足夠重視新詩。這使得新詩的美學價值無法實現。新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審美缺失的現狀令人擔憂。
(一)新詩選篇范圍狹小
隨著新課改實施,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語”和“文”的結合,高考對新詩的束縛也正在逐步放寬。然而,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新詩篇目顯然跟不上時代發展。
整個中學階段,編選入教材的新詩篇目比例極小。以人教版初中、高中語文教材為例,人教版(2008年版)初中語文課文篇目總數為213篇,新詩篇目僅有20篇,只占9.38%;人教版(2007年版)高中語文(必修)前五冊中,只有必修(一)編選了3首新詩,其它四冊均無新詩篇目。高中五冊必修語文課本篇目總數為79篇,新詩只占3.79%。
所選新詩作品不能全面展現新詩發展成就,尤其是當代新詩成就。我們從2008年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和2007年人教版高中必修語文教材中編選的新詩篇目來看,只有極個別當代新詩詩人(如舒婷)作品被編選入教材。此外,選入教材中的新詩,詩教和詩性的有機融合問題還有待考察。
(二)中學新詩課堂教法的審美缺失
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中學新詩課堂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對新詩的詩性本質存在認知誤區。
1. 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
部分老師沿用陳舊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學生記筆記。即使有少數互動,但是針對性不強,沒有啟發性。筆者通過具體課堂考察,發現多數教師在新詩教學設計上下功夫不夠,普遍采用如下步驟:介紹作者生平——學生朗讀新詩——講解主要內容——歸納主旨。這種機械模式導致新詩課堂缺少生機和活力,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教師教得精疲力竭,審美教育更談不上。
2. 新詩教育重詩教,輕詩意
多數中學語文教師講解新詩時,多注重教化,而忽略了詩歌的藝術特質。新詩課堂上,聽到最多的是分析字、詞、句,通過分析讓學生辨別善惡,很少聽到對新詩內涵和藝術的欣賞。學生很難體會到新詩文體的獨特性,新詩的美也就無從領悟。
(三)中學新詩課堂學法的審美缺失
新詩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普遍不夠理想,具體有如下表現:
1. 缺少朗讀訓練,無法體驗新詩的音樂美
大多數新詩與古詩一樣,具有內在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因此,學生朗讀新詩,體驗詩歌的音樂美是必不可少的。可當下中學新詩課堂大多以“教師滿堂灌、學生乏味聽”為主。這樣的課堂勢必磨滅學生對新詩的激情和興趣,導致新詩的審美性很難滲透和被學生接受。
2. 缺少小組合作交流,思維狹隘
新詩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幾乎沒有,沒有各抒己見的討論,這就會導致學生新詩思維狹隘。例如某網站的一堂新詩課《雨巷》實錄片段 :
師:大家說出了一個詞語,就是“美”。美是文學中的一種精神。既然大家提到了美,那么我們就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去探索或者發現它美的原因,美的字!通過這幾遍閱讀,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到底什么地方美?美在何處?我們借助這些詩句,來具體談一下!前后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同學之間討論交流。有些同學不為所動,只有少數人在討論,討論時間不足一分鐘)。
師:好了,就討論到這里。你們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直面自己的心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大家現在可以談一下,你認為它美在哪里?
由于教師在講解這首詩時,給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不足一分鐘,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體現。
3. 缺少讀寫有機結合的有效訓練
任何一種文體只有經過反復的讀寫訓練,其精髓才有可能被領悟,新詩也不例外。在新詩教學中,多數教師以一課一篇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很少有教師花足夠多的時間在新詩教學上,這造成學生只是簡單地接觸新詩的皮毛,并不了解其實質。要想真正了解新詩內涵,就必須將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學寫新詩時,會不自覺地關注新詩的特點,推敲新詩的語言,從而真正理解新詩中蘊含的美學價值。在筆者所聽的幾堂課里,教師大多圍繞新詩內容進行教學,小到新詩的寫作背景,大到新詩所產生的社會價值,幾乎沒有教師設計寫作的環節。
二、中學新詩課堂教學審美缺失的原因
針對以上中學新詩教育中審美缺失的現狀,我們再來探討新詩課堂教學審美缺失的原因。
(一)我國現行高考體制的副作用
在中國,無論是小學教育,還是中學教育,最終都服務于高考。高考中的詩歌鑒賞題,主要選材于古典詩歌,新詩得不到重視。作文題則是大多明確規定“文體不限,詩歌除外”。這就使得新詩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很難立足。中學教學目的性很強,教師注重升學率,學生注重考試成績,高考中新詩毫無地位,課堂上自然不會受到重視。
(二)教師缺乏系統的新詩理論和感性認知
有論者在中學新詩課堂“教與學”的問題中明確指出,“中學語文教師的新詩文學素養和詩歌理論修養非常欠缺,其教學理念也較為陳舊”。其具體表現為缺乏新詩素養,不了解新詩的發展,也不知道優秀的詩人、詩作。
(三)學生對學習新詩的偏見和誤解
上文提到,我國新詩在現行高考中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這導致在新詩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功利化傾向嚴重” 。一向以學習成績為核心的學生,面對被考綱忽略的新詩,其態度自然冷漠。中學生學習壓力本就很大,考綱上的知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考綱之外的新詩自然不會重視。他們多數還不能正確思考新詩的意義和價值,誤認為新詩無處可用,最后輕視新詩也就屬情理之中。endprint
(四)新詩自身地位的爭議性
新詩發展至今只有百年歷史,相較古典詩歌而言,其地位顯然不能與古詩相提并論。由于現代網絡的發達,新詩也較頻繁地出現于大眾視野,但終究新詩仍處于發展期,大眾接受仍需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導致新詩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可。筆者在聽課間隙,特意采訪了幾位從教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師。當被問到是否了解新詩的美學價值和新詩對中學生教育的作用時,他們都無法給出明確的、有見地的答案和觀點。
三、中學新詩課堂教學審美缺失的應對策略
已有不少論者就中學新詩教學與審美教育的問題提出了不少有啟發性的觀點。本文也嘗試性地提出幾點解決新詩課堂審美缺失的對策。
(一)培養師資,改變固有觀念
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起著引導作用,學生課堂上的大多行為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所以在現有語文師資的基礎上,大力培養新詩教學師資,這點極有必要。首先,應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和新詩理論修養,以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之效。這需要從根源做起。高校在培養教師時,應當專門開設關于新詩方面的課程,培養師范生的新詩理論基礎和鑒賞能力。這些未來的教師自身具有扎實的新詩理論基礎和感性認知,充分認識新詩審美教育對中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并在今后教學中加以落實,這樣就能改變目前中學新詩教學師資匱乏的現狀。
(二)“解禁”中考、高考新詩命題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新詩在中考、高考命題中仍未完全松綁,但有解禁的跡象。改革現行中考、高考體制,“解禁”中考、高考新詩命題,完全有必要,也成為大勢所趨。例如,在現代文閱讀理解中,可以用一篇優秀的新詩作為文本。一般來說,新詩較為精短,可有完整篇幅呈現的優勢,這樣會便于學生全面理解。在作文題中,可以放寬對詩歌文體的限制。例如抒情類作文,學生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寫出一篇新詩,何樂而不為呢?如果考試大綱上明確規定,新詩在其考試范圍內,那么新詩教育的發展前景應該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三)創新教學方法,拓延課內外閱讀
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至關重要,但目前中學新詩課堂教學模式太過單一,這造成了學生對新詩課堂的冷漠。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對一切新事物都懷有新鮮、好奇感,樂意嘗試有挑戰性的事物。新詩,在他們眼中又何嘗不是新事物?吸引學生對新詩的興趣,教法創新為首要考慮。我們可以對比幾位教師教授吳望堯的《太陽船》的教學效果:多數教師主要分析這首新詩的內容,在課件上展示詩中一些字詞的解釋,或者某些意象所表達的情感等。整個過程,學生一味抄寫,課堂鴉雀無聲,教師一人滔滔不絕,一堂課下來學生筋疲力盡。另有小部分教師在講授該詩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師采用配樂詩朗誦較為靈動的方法,教師范讀,學生嘗試,多數學生表現積極,且樂于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對比前后兩種教學方法,顯然第二種教學方式學生更能接受,教學效果更佳。因此,新詩教育想要發展,新詩課堂想要落實審美教育,就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