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潤芳
【摘要】在試卷講評中,不同層面的學生的學習困惑,應該獲得教師有針對性地點評、延展。教師應放權給學生,指導學生多問,讓學生知道問什么、怎么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試卷講評課;促進;喚醒;激勵
羅杰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至于應當如何學習則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很好地詮釋了新課程對師生關系的論述。如何落實到我們的教學中,筆者就試卷評講過程中以學生為本,爭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做出了一些嘗試,以供探討。
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能力目標
讓學生通過自主糾正試題中的錯題,彌補自己的知識盲點,從對典型錯誤剖析中加深對解題思想方法認識,形成經驗,達成知識的頓悟;從不知到知,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提出疑問,引導學生想問,會問,多問,知道怎么問,問什么,培養學生用提出問題的方法獲取知識,進而讓學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利用小組合作方式,讓每個學生有所收獲,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變式訓練,強化思維拓展,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 教學思路
課前下發試卷,學生自行尋找知識盲點對自己的錯題進行糾正,課內公布本次試卷中每一種題型,著重對這些題目分類進行探究。課堂流程概括為:課前錯題自我分析→課內教師公布錯誤率最高的題目→小組討論→小組學生代表分析,其他小組學生補充→教師點評,鼓勵→教師給出簡單題型全部答案→學生反思,討論→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點評→學生分析問答題,拓展→學生變式訓練。
三、 重點及難點
學生小組間的互助及教師的引導,實現對失分率高的題目的問題解決,避免學生改錯后仍感覺困難。
四、 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改變以往試卷講評課“一卷講到底,包打天下”的方式,放權給學生,讓學生當教師,讓學生分析自己的錯題,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一過程對學生來說雖然極具挑戰性,卻能夠將學生沉睡的心靈“喚醒”。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下發試卷,分析錯題原因并改錯,找出解題方法。
教師活動:教師統計各題的錯誤率,分析學生對相關知識、方法的掌握情況,對學生錯誤較為集中或困惑較多的題目進行分析,找出錯誤根源,并設計好針對訓練題。
學生活動:學生針對錯誤的試題,分析原因,找出錯誤根源。
設計意圖:課前自主探究,錯題分析,讓學生對試卷分析課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同時做好發言的準備。
第二環節:典型錯題分析
教師活動:教師對總分優異的學生和進步的學生進行表揚,課內教師公示:錯誤率高的選擇題,要求學生小組內重點探討,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小組探討結果,教師做點評、鼓勵、總結和拓展。
學生活動:學生分析自己的錯題,每人分析一道,說出自己的錯誤原因和解題思路;趁著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漲,還可以讓一些學生提出試題外延性的疑問,由其他同學補充,實現共同進步。
設計意圖:把教師的“包打天下”轉化為學生“自主天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思、疑、問、探”等多種方式,去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既獲新知,又增長能力。
第三環節:一般性選擇題和基本計算題的處理
教師活動:教師給出答案,由學生自己反思,教師乘巡堂時對個別不能很好解決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給予提出異議的學生肯定與鼓勵或針對性地講解問題。
學生活動:根據答案,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原因,是粗心大意?還是知識出現了盲點?或是解題方法不當造成的?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做到取長補短,完成知識的領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對答案質疑,由小組共同解疑。
設計意圖:提供學生自我總結、自行講評的平臺,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展示個人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自己的錯誤或疑惑之處,然后由其他學生“解惑授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加強課堂合作與交流,提高課堂評講的效率。
第四環節:問答題分析
教師活動:教師公示問答題中錯誤率高的小題,要求學生在回答時重點分析,教師做出點評與深化,對思路正確、表達清晰的學生要給予表揚;教師還可以借題發揮,設計新問題再延伸拓展。
學生活動:每道問答題分小題由2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回答,其他小組的學生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對思路新穎的學生給出肯定與表揚。
設計意圖:(1)訓練學生的審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2)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見解的勇氣和勇于創新的精神;(3)教師對于解題思維進行延伸性地引導和指導。
第五環節:課內訓練
教師活動:教師利用投影儀出示延伸拓展訓練題。
學生活動:學生課內限時訓練。
設計意圖:檢測試卷的講評效果。
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一個好的教師應當懂得并且傳授給學生下述看法,沒有任何問題是可以解決得十全十美的,總剩下些工作要做,經過充分的探討和鉆研,我們總能提高自己對這個解答的理解水平?!?/p>
根據上面的教學內容,結合這一需求,在本節課中我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結合小組合作討論,教師輔助指導的教學方式。下面結合試卷講評中的一道選擇題題談談如何高效拓展。endprint
如圖1,已知直線a∥b,且a與b之間的距離為4,點A到直線a的距離為2,點B到直線b的距離為3,AB=.試在直線a上找一點M,在直線b上找一點N,滿足MN⊥a且AM+MN+NB的長度和最短,則此時AM+NB=( )
A.6 B.8 C.10 D.12
師:這道題目共有43名同學做錯,所以我們先由哪位同學來講一下這道題的考察方向和解題思路呢?
生1:這道題應該是考察我們最短距離問題,在學習軸對稱的時候有歸納過,基本思路是想辦法讓所求線段共線,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進行推導,不過我沒有做出來,因為這里總共涉及的點有四個,太多了。
師:很好,這位同學找到了解題的方向和思路,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了不懂如何處理的點數。還有哪位同學來講講他是如何處理這些點的?
生2:經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兩條平行線間的距離是定長,也就是MN的長就是4,所以我們只需考慮AM+NB的和最小就可以了。而M、N這兩點一旦確定其中的一點,另一點自然就確定了,所以我把找M、N轉化為找N來考慮,只要在直線b上找一點N,使得A′N+NB最短即可。如圖2所示:通過作點A關于直線a的對稱點A′后,故連接A′B交直線b于點N,此時N即為所求。過點N作NM⊥直線a,連接AM,則滿足MN⊥a且AM+MN+NB的長度和最短。
師:說得太棒了,尤其是把找兩點轉化為找一點的思維轉換上做得特別好!在這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如何說明此時的AM=A′N?
生3:這個問題我來答,從作圖過程可以知道四邊形A′NMA是平行四邊形,所以有對邊相等,就解決問題了!
師:真是太棒了,同學們都能理解了嗎?會計算結果了嗎?
生(齊答):能理解,用勾股定理就可以算出來了!
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善于轉換條件,回歸我們能解決的問題中來。為了加深這類題型的解法,無獨有偶,我們南寧市2012年的中考題第26題第(3)問也出了這么一道類似題,一起來解決它(投影題目)。
26.已知點A(3,4),點B為直線x=-1上的動點,設B(-1,y).
(3)如圖3,當點B的坐標為(-1,1)時,在x軸上另取兩點E,F,且EF=1.線段EF在x軸上平移. 線段EF平移至何處時,四邊形ABEF的周長最?。壳蟪龃藭r點E的坐標.
這是一節讓師生都感覺意猶未盡的試卷講評課,有效避免了“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訂正之后類似題目仍然不會”的尷尬局面。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提倡有效教學的今天,教師更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學習,改進教法,切實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位,放權,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