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群
【摘要】在“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一切行動仿佛都能與信息、數據聯系在一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融合早已屢見不鮮,但基于“互聯網+”新形態下的教與學的行為則呈現出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趨勢,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不斷開拓創新的源泉所在。
【關鍵詞】互聯網+ 微課 翻轉課堂 教與學行為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085-02
“互聯網+”實際上是知識社會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互聯網發展新形態。今天,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等智能化電子產品,電子產品與網絡的結合給人們的生活和行為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也影響著教育教學行為。現以一節市級公開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例,談談筆者對“互聯網+”新形態下課堂教與學行為的幾點看法。
一、“互聯網+”新形態下的課堂新模式
1.課前——微課視頻導學
在這節課前,教師制作了三個的微課視頻:《文藝復興概況》、《中世紀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概況》,這三個微課視頻分別從文藝復興出現的背景及但丁的代表作《神曲》、雕塑作品《拉奧孔》,基督教的神權與世俗王權的關系,宗教改革背景及改革內容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介紹了中世紀的歐洲。微課制作的方法和表現形式也力求多樣化,有生動的視頻片段,也有精美的歷史圖片,還有動聽的背景音樂。這三段的微課傳到固定的平臺上,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觀看,然后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檢測作業。
2.課中—— 問題的生成與解決
(1)評估課前檢測。這節公開課的展示部分是從對學生所完成的課前檢測作業進行檢查評估開始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坐定,教師利用智慧課堂評估系統,統計出學生學習微課后完成的檢測題情況,然后給學生大約十分鐘的時間在小組內討論解決答錯的問題。
(2)問題的生成。十分鐘后,老師再讓學生提出經由討論后仍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迅速將這些問題列在大屏幕上,如果其他組能夠回答,則回答后去除已解決的問題,學生無法回答的則留在大屏幕上,這就在現場生成了一些問題。同時,教師就微課視頻內容及本節課課本的內容,再給學生時間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課前學習后經由小組間討論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匯總這些問題,呈現在大屏幕上。在這節公開課中,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有八個之多。
(3)問題的解決。 待問題產生后,教師按照課標的要求整合,并選擇了三個與教學重難點相符的問題,從自己準備的教學資源中選取信息進行闡釋、解答。當被選擇的問題解答完后,教師還有一份檢測作業,要求學生完成并進行評估。
二、“互聯網+”新形態下的教與學
1.課堂模式的重構
這樣的一節課從形式上打破了傳統歷史課的結構,不再是教師滿堂灌,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作用:從學生小組內解答問題,到小組間互相解答問題,再到向老師提出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互相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共同解決問題,通過檢測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從時間上衡量,學生活動的時間比傳統的課堂要多很多。從問題的生成來看,學生從互相解決習題中存在的問題和經由討論再提出無法解決的問題,都需要學生應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大膽提問,需要學生有質疑的思維和能力。這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學生互動的有效性和質量得以體現和保證。
2.傳統課堂的延伸
(1)教師的頂層設計
微課的應用是將歷史教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在傳統的歷史教學的備課中,教師將一節課的內容從歷史背景、歷史事件以及事件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都要認真準備好材料,而且還要合理安排好內容,精確計算各流程所需的時間,以便在四十五分鐘內可以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精心準備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就是在課堂的這一刻能學習到,看到。對一些接受能力差,基礎差,反映慢的學生,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的魅力無法體現出來。在“互聯網+”的新形態下,教師可以對備課內容進行分類,以這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例,教師的三個微課,涵蓋了文藝復興的背景、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紀歐洲基督教的地位。教師備課時,可以從網絡上篩選全球最新的歷史研究資料、生動的視頻、優美的音樂、精美的歷史圖片,將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制作成微課。而且每個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特點選取更適合學生的材料,選取制作微課的知識點也可以自主選擇。這樣的備課呈現出教師的個性化設計。
在課堂中,對教師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師要能回答出學生在課堂中現場生成的問題,這不僅僅考驗教師平時對專業知識的積累程度,還需要在備課中對課文的重難點做更充分的理解和準備更多元的材料。這樣的備課是針對核心知識,難懂知識做更高層次的設計,通過借助互聯網資源,實現課堂教學頂層設計的精細化、個性化、高效化、系統化。
(2)學生的長效發展
對學生來說,則是學習行為的完全顛覆。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是先在課堂上學習教師傳授的內容,然后回家完成教師布置的檢測作業。而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制作的微課,讓學生在家中已經完成將要學習的部分內容。對有些學生來說,如果看一遍不懂,可以在家中反復的看。對另一些學生來說,教師制作的微課只是引起他們探究的欲望,這些學生可以在家中,借助互聯網的資源,自主選擇,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不管是哪種情況,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而言,是由原來的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大大提升了從基礎知識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再到個人素養的生成的學習效率。
這種學習行為的轉變,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其影響性不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學業上,更深刻的影響將是在他們走向社會,從事工作后,潛移默化地形成多維度、自主地思考做事的方式。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小組增加了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了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協調能力,這些都是未來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而在學生學習階段,課堂上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讓他們交流,討論,讓他們能夠發揮每個人的特點專長,團結協作來探究解決問題,從中積累成功體驗,分享成功喜悅。
翻轉課堂讓學生之間的聯系更緊密了,讓學生關注了身邊的人,懂得與身邊的人合作分享。這是翻轉課堂對傳統教育的意義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三、“互聯網+”新形態下課堂的思考
這節課也引起筆者的一些思考: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互聯網技術以及相關的互聯網資源,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呢?
第一,這節課三個微課雖制作精美,但應該在微課中加入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微課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使微課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要始終牢記核心目標,互聯網只是用來提升和變革教育的技術手段,從教育的核心需求出發合理使用互聯網,不應該只是追求課堂呈現的形式。
第二,這節課在問題的生成和解決的過程中存在知識的碎片化的問題。課堂教學的目的應是實現思維的教學,提升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素養。要實現這一目標,課堂教學就得將核心從知識為主向思維為主轉變。這就要求教師應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清晰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進而激發學生學生思維,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的。
第三,健全“互聯網+”新形態下的課堂評價體系,完善以微課、翻轉課堂、基于互聯網環境的作業布置、質量檢測數據生成的分析評價等模式,實現對教與學行為的有效評價,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韞.大數據改變教育:寫在大數據元年來臨之際[J].上海教育,2013(1O).
[2]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基礎教育課程 2013(Z1).
[3]教技廳.[2015]2.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EB/OL].2015-2-15.
[4]阿里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報告[R1].2015-4-12.
[5]項立剛.“互聯網+”是第七次信息革命[N].環球時報,2015-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