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紀宏
【摘要】歷史意識的培養也就是歷史事實、歷史理解、歷史評判和歷史認同,能夠引導學生認識過去,理解現在以及思考未來,對于學生歷史表述能力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文章根據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經驗,簡單地對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歷史意識;重要性;培養策略
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自己的教學目標,并深化改革自身的教學模式。歷史與社會學科在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也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讓學生能夠形成以史為鑒的歷史觀念。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使得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道德觀均得到正確的培養,并且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地對不同事物提出不同的見解,形成自己獨有的歷史思維方式。
一、歷史意識簡析
歷史意識是一種人類擁有的獨特認識能力,能幫助人類更深層地對自身的發展時間、發展活動以及發展變化進行更加本質的認識,從而使得人類能夠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繼承歷史以及創造歷史的主觀能力[1]。在這種能力的幫助下,人類才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發展水平,從而向著文明進步。同時,在歷史意識的影響下,人類才能夠有效地擺脫大自然給人類發展帶來的枷鎖,使得人類能夠脫離自然的控制,走向現代文明。
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對學生的歷史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歷史意識沒有具體的概念,而是一種心理意識活動,其涉及的使用范圍極為廣泛。但是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歷史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單單是要求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記憶認知,還要幫助學生對歷史進行有價值、有方向的思考,對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價值觀、歷史評價能力形成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歷史意識是一種普適性的價值觀,是對人類的發展歷程的深入認識。在對世界改造建設的過程中,人類對自身的需求以及存在產生了意識,并對萬物起源產生了好奇心,從而提煉總結出來了歷史意識[2]。每當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過去的事實進行回顧時,就會自動構建出歷史意識。因此,歷史意識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總結以及反思,并提出的發展創新觀念。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對歷史的認識基本上是無法離開歷史意識的,從對歷史事實的認識開始,到最終的社會實踐,都離不開歷史意識的作用。基于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歷史意識是人類發展以及社會建設的關鍵因素。同時,歷史意識的培養更符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提出的要求,使得學生能夠形成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以及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
二、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歷史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一)歷史意識自身的教育功能
首先,歷史意識具有目標導向教育功能。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歷史意識是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使得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應用歷史意識的作用[3],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以及思考模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以及構建,并將此作為開展歷史與社會教學的重要指引目標。其次,歷史意識有著理解驅動功能,幫助學生從直觀感受向知覺感受發展,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與社會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使得學生將自身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等應用到歷史與社會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觀察,形成自己的歷史意識,從而創造自己的生活。
(二)歷史意識可以提高學習價值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初中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知識的學習還處在極為基礎的階段,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還比較欠缺,同時無法對歷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評價。這就不能反映歷史知識的趣味性以及示范價值。而在歷史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可以使得學生迅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與社會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的趣味性以及示范價值,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顯著激發出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價值[4]。
三、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歷史意識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重視歷史知識關聯性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重視對學生開展教學課本的理論知識教學,還要重視教學課本的延伸性教學,注重歷史知識關聯性的重要作用[5]。
首先,教師要重視歷史知識之間的關聯。每當開展新的教學之前,教師都要深入地研究本節課的知識點與之前所學的知識點是否存在關聯性,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能形成一個系統的歷史與社會知識體系,這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6]。例如,在講到元朝統一中國的歷史內容時,教師除了要重點突出元朝的歷史外,還應當回顧一下歷史上其他的統一事件,例如秦朝統一六國,并在關聯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這兩次統一進行深入的思考。比如秦朝和元朝的統一有什么區別?有的學生提出,秦朝的統一是一種內部的統一,元朝的統一是一種外部侵略式的統一;有的學生提出,秦朝滅六國后,將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均進行了統一,將國家中的文化、政治以及經濟、思想進行了統一,使得國力更加強盛,而元朝統一后,將不同的民族進行了等級劃分,實質上是一種分裂式的統一,削弱了國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對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支持,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并逐步形成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其次,教師要重視歷史與社會知識和學生現實生活的關聯性,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讓學生將積累的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類比,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歷史認識手段以及歷史發展規律,使得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
(二)重視思想理念的教育
歷史與社會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能夠認識到歷史事實以及歷史發展的過程,從而在掌握歷史規律的基礎上,能擔負起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需更加重視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例如愛國理念、民族意識等,都對學生的思想理念起到一定的培養作用[7]。同時,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思想理念教學內容,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關鍵因素。例如教師在進行鴉片戰爭歷史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對課本中的歷史內容進行延伸,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與民族意識,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鴉片戰爭對我國造成的傷害,并形成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獨特看法,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endprint
(三)歷史評析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初中學生能夠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自主理解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評析能力,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眼光看問題,認識到未來發展的前景,使得初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分析歷史事實,讓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自主評價,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分析,從而在評價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形成自己的歷史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李鴻章進行評價,先讓學生對李鴻章的基本信息進行收集,然后對李鴻章的生平事跡進行分析,最后引導學生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有效提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明辨是非能力。
(四)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
初中歷史知識雖然多是一些較為基礎的內容,但是對于剛接觸歷史知識沒多久的初中學生來說,總會有一部分比較枯燥難懂,使得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增強初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教師就必須要積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首先,教師要對初中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將學生依據學習能力合理地進行調配,并提出相關的學習課題,讓各學習小組在課下搜集與學習課題相關的歷史資料,在小組內進行研究討論,從而在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興趣的同時,使得學生能夠了解歷史知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意識。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能夠培養初步的歷史閱讀能力、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這對歷史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歷史與社會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性,探尋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有效策略,促進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以及思考模式。
【參考文獻】
[1]徐賜成.中學生歷史意識建構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李偵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意識的培養方式略談[J].才智,2014(24):49.
[3]宋周理.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意識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53.
[4]石宏慧.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意識培養初探[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5]雷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意識培養[J].才智,2011(36):123.
[6]譚維平.利用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J].文學教育(中),2011(06):149.
[7]楊恒清.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J].教學與管理,2009(07):5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