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麗
【摘要】本文分別從中國國際廣播的實務研究、理論研究和歷史研究三個層面考察了近三十年來有關我國國際廣播的已有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指導我國國際廣播事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發現,當前將國際廣播放置于媒體融合背景來探討其采、編、播技巧的研究還較為欠缺;此外,我國國際廣播包含的范圍也亟需厘清和深入研究。
【關鍵詞】中國國際廣播 實務研究 理論研究 歷史研究 述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國際廣播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中國國際廣播的不斷發展,對其展開的研究逐漸增多,在實務、理論和歷史研究層面積累了一批學術成果,對于探索中國國際廣播發展的規律以及指導中國國際廣播事業的發展和促進相關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國國際廣播實務研究
廣播實務(或廣播新聞實務)是與廣播節目相關的各項事務,如廣播的符號系統(廣播語言、廣播音響、廣播音樂)、廣播新聞的采訪和寫作、廣播新聞評論等。對中國國際廣播實務的研究以學術論文為主,主要集中于廣播報道題材與角度的選擇、廣播稿件的撰寫、廣播欄目或節目的制作經驗以及國際廣播相關的技術問題等方面。
(一)報道題材與角度研究全面細致,但缺乏融媒體思維
關于國際廣播報道題材與角度的選擇,有學者指出,鑒于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環境和事件自身的特點,選材是否符合對外傳播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記者和編輯能否深刻理解新聞事件以及通訊社的電訊稿件,即在理解之后方能選擇報道題材。①除了從新聞事件本身來正確把握對外廣播題材的選擇外,國際廣播在報道角度方面還要照顧到廣播對象的需求,由于國際廣播的對象以居住在國外的聽眾為主,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持的政治態度、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所接觸的事物與身處國內的聽眾都不相同,這就需要在熟悉廣播對象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選擇廣播對象感興趣、聽得懂、能接受的報道角度,以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面上吸引更多聽眾。②
毋庸置疑,這些研究對指導國際廣播新聞報道在選擇題材和角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包括廣播媒體在內的傳統媒體紛紛開始同新媒體融合,爭先在社交媒體平臺吸引用戶。因此,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國際廣播如何轉換思維,通過創新廣播題材和報道角度以在社交媒體平臺吸引更多用戶,還需要學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二)稿件撰寫研究依托傳統媒體展開,缺少滿足分眾化需求的考察
關于國際廣播稿件的撰寫,已有文章指出,國際廣播稿件的寫作要堅持用事實說話,充實新聞背景,力求形象化和口語化,減少使用國內習慣用語,盡量做到稿件簡短、淺顯和生動。③還有學者專門就國際廣播稿件的標題和導語寫作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析,指出我國的對外新聞標題存在點題不明確、無新意和國內化特征明顯三個尚待改進的問題,而好的對外廣播稿件的標題要言簡意賅,注重時態和語態的運用,使之能夠起到提示新聞、評價新聞以及引導閱讀的作用。④國際廣播稿件的導語寫作,則應做到去繁就簡、開門見山,尊重對象國聽眾的文化傳統、民族習慣和思維方式,而非讓聽眾反過來適應我們的報道。⑤
這些論述多是在傳統媒體的框架下,圍繞國際廣播稿件撰寫的總體原則及其語言使用、標題制作和導語寫作所作的分析。然而,在新媒體沖擊和對象群體分化的背景下,國際廣播稿件如何調整寫作思路,即如何運用媒體融合的思維改善國際廣播稿件的采寫方式,進而不斷適應分眾化的需求,盡可能多地符合更多用戶的需求,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國際廣播稿件進行全面分析。
(三)節目設置研究以分析成功個案為主,缺少問題考察和對比分析
關于對外廣播的節目設置,已有研究多是結合具體的節目進行評析,提出已有節目的相對成功和值得借鑒之處。例如:有學者指出印地語廣播《今日西藏》節目的思路是突出藏族同胞的主角地位、運用藏族音樂烘托節目氣氛、講求系統性、連續性和重視節目預告等。⑥還有學者對取得較好傳播效果的對外廣播欄目作了分析,從中得出相應的傳播經驗,以期對其他國際廣播欄目的制作發揮指導作用,例如:1995年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聯合全國省臺和直轄市臺創辦的新聞專題欄目“中國之窗”和2009年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聯合廣西對外廣播電臺開辦的廣西“北部灣之聲”,經常被學界和業界人士作為成功的國際廣播欄目進行案例分析。
這類研究以介紹已有對外廣播某檔或某期節目的成功經驗為主,對于在較長時期的節目制作所存在的誤區和應該極力避免的問題等卻少有論及。此外,對一檔或一期節目的成功經驗進行分析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能僅止于此,對相關節目進行比較,尤其是對國外相關節目進行分析并在與其進行對比的基礎上得出全方位的結論更為重要。當前我國少有將國外的某個國際廣播節目或欄目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更沒有將兩者置于一起做對比研究。
(四)技術問題研究內容豐富,但文獻數量相對較少
針對國際廣播的技術問題進行的分析,基本上是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從事國際廣播事業的人士承擔的,這類文章數量相對較少,但是研究內容較前述幾類卻相對豐富,并從多個角度做了考察。
例如:對國際廣播節目境外落地展開的研究中,既有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海外節目落地發展戰略這一具體電臺的海外落地狀況的介紹,也有根據對外廣播境外落地在不同時期狀況所做的階段性特點與趨勢分析,還有對全球范圍內各國對外廣播落地手段的發展和優勢所做的對比研究。
二、中國國際廣播理論研究
中國國際廣播理論是指對我國國際廣播活動一般規律或主要規律的認識,既包括對我國國際廣播的定義、性質、特征與功能的研究,又包括概述我國國際廣播狀況、探討如何提高我國國際廣播水平的綜合性闡述與探討。前者大多數是分散在研究國際廣播的相關成果中加以探討,本文提及的關于中國國際廣播的所有文獻幾乎都或多或少包含這類內容,有關后者的相關研究以論文居多,其中有些較為寬泛的論述或許尚未真正上升到理論研究的高度,鑒于它們對中國國際廣播理論的形成仍然具有啟發意義,此處對這些成果一并梳理。endprint
(一)宏觀分析我國國際廣播的研究成果數量居多,但切入視角相對寬泛
從整體上探討如何提高我國國際廣播水平的文章相對較多,提出了一些用于改進我國國際廣播的觀點,舉其要者有:要增強國際廣播的戰略意識和國家意識,做到以全球視野從事對外報道,秉持“外外有別”的原則,使用國際通用的話語體系報道中國。⑦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國際廣播要積極應對,借助新媒體等現代化傳播方式,優化報道方式和合作方式,聯合多媒體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傳播格局,在聯合中尋求國際廣播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現代國際廣播體系的建設。⑧此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要把握我國國際廣播提升影響力的機遇,用好話語權、爭奪主導權、擴大影響力,并且要處理好輿論引導與客觀報道、單兵作戰與整合資源,以及戰役報道與日常“苦練內功”的關系。⑨
這些研究基本上是在對中國國際廣播發展狀況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提升我國國際廣播能力的建言獻策。而對于如何從具體的方面改進則較少有學者論及,缺少從國際廣播的細微之處入手所做的考察分析。
(二)論述對某個國家或地區廣播的研究資料價值豐富,但理論性不強
除了從宏觀視角進行的研究外,還有一些文章專門就我國對某個國家或地區開展的國際廣播活動進行分析。這類研究除了介紹我國某個語種廣播發展概況外,還有對我國面向某些地區進行廣播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的分析,例如:《我國朝鮮語廣播發展概況》和《國際臺對東南亞廣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兩篇文章。但是該類文章數量較少。在這方面,《中國國際廣播史料簡編》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部門志》在資料的完整性和權威性方面更具有參考價值。其中,前者包含各種外語廣播的開辦時間和發展情況和對華僑廣播的歷史和現狀等內容;后者是根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一種語言廣播的相對獨立性,以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稿、技術保障和行政管理等部門的特點而編撰,每個部門均各自修志,這是目前為止全面記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各個部門的歷史與現狀的專業志。
需要說明的是,對相關語種廣播概況的介紹尚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理論研究,不能從學術的角度對這類成果加以評點。但是,這些內容具有豐富的資料價值,對有志于研究國際廣播的人士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參考文獻。
(三)考察地方媒體國際廣播的研究多是以點帶面,缺乏全面系統梳理
專門考察我國地方媒體開展國際廣播活動的研究,研究對象集中于新疆、廣東、廣西、云南、西藏等地的廣播電臺,研究內容主要是探討如何利用地緣優勢打造區域性國際廣播媒體,提高地方廣播電臺的實力并發揮其構建我國國家形象的作用。這些研究通常是從具體的某個或一些國際廣播欄目切入,如研究廣西和云南對外廣播的文章分別是依托“北部灣之聲”和“香格里拉之聲”進行分析,探討西藏對外廣播的文章則介紹了西藏對外廣播的宣傳狀況及其開辦的各種對外宣傳欄目、節目和板塊的情況。
三、中國國際廣播歷史相關研究
對中國國際廣播發展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進行研究的成果以專著為主,在探討中外新聞傳播事業發展、中外廣播發展、國際傳播等內容時,一般都會論及國際廣播的發展狀況。因此,中國國際廣播歷史研究的數量也是最多的,本文按照研究內容的專指性程度的強弱,依次評價有關中國國際廣播發展歷史的文獻。
(一)探討中外新聞傳播的研究中對中國國際廣播的介紹較為簡略
探討中外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狀況的研究成果一般會提及中國國際廣播的相關情況,并對其作簡略介紹,這類研究成果的數量雖多,但專指性程度較弱。例如:《國際傳播學》(2004年)一書中雖有專門的章節梳理中國對外廣播的內容,但是所述僅以較短的篇幅概述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立及其發展的歷程,幾乎是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國際廣播事業等同于中國國際廣播事業。《中國對外傳播史略》(2010年)一書包含了對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對外廣播事業發展狀況的介紹。《國際傳播史》(2011年)一書的第六章為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史,系統梳理了1949年至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國際傳播的實踐與歷史,其中包含中國對外廣播的內容。
在探討中外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文獻中,均應給予中國國際廣播發展狀況一定的篇幅,但是,一些相關文獻中卻省略了這方面的內容,如《中國新聞史文集》(1987年)、《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1999年)、《國際傳播學導論》(2004年)和《中國對外傳播》(2005年)等書中均未提及國際廣播發展的狀況,自然也就沒有收錄中國國際廣播發展的內容。《中國廣播研究90年》(2010年)一書,是對中國廣播研究的歷史進行全面系統梳理的專著,中國傳媒大學趙玉明老師在序中提出該書“填補了廣播電視學學科體系建設的空白”,然而,該書對我國學者研究國際廣播的相關成果所做的考察仍非常欠缺。作為我國新聞傳播學以及廣播電視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察中外新聞傳播和中國廣播電視的相關情況時省略或者簡化我國國際廣播研究情況的做法有失妥當,這表明了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者對廣播事業發展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認識不足。
(二)論述中外廣播電視的研究,對中國國際廣播的分析相對較多
探討中外廣播發展狀況,以及廣播電視發展狀況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會使用較多的篇幅記述中國國際廣播的發展情況,這類研究成果的專指性程度較強。例如:《國際廣播通論》(2010年)作為專門研究國際廣播的著作,第六章為“中國對外廣播”,包含中國對外廣播的誕生、中國對外廣播的大發展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對外廣播、“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對外廣播、改革開放后的對外廣播、中國地方對外廣播概況等內容。又如:從1981年開始組織稿源、篩選稿件歷經15年出版發行的《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回憶錄(共四集)》(1994~1995年)收錄了多篇關于國際廣播的回憶文章,第一集中的《關于對外廣播的點滴回憶》《憶最早的兩位對日廣播工作者》和第二集中的《廖承志同志和對日廣播二三事》《關于國際臺評論組的一些回憶》《唐山大地震當天的對日廣播》《華僑聽眾工作回憶》等。endprint
這類研究對中國國際廣播的考察以描述居多,真正達到史論高度的成果較少,而且系統性和連續性相對不足。
(三)考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研究,專指性最強且史料價值突出
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作為考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是專門圍繞中國國際廣播的相關內容展開的,這類研究成果的專指性程度最強。1996年8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史志辦公室先后編纂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部門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回憶錄》等史志梳理,為進一步拓展史志工作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又組織編撰了一套約400萬字的系列叢書,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展史》(第一、二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大事記》(1~3集)《CRI創業者風采——國際傳播70周年》《CRI外國專家風采》等。
這些叢書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和理論價值,《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展史》一書被認為是“我國國際傳播史學研究的重量級著作,填補了我國國際廣播史的空白。”對于該說法,本文認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發展歷史并不能等同于中國國際廣播的發展歷史,如上文提及的,一些地方媒體同樣開展國際廣播業務,它們的國際廣播發展情況也是我國國際廣播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立之前,國民黨政府時期廣播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對外傳播活動同樣屬于我國國際廣播發展史的組成部分。因此,只能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展史》在填補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發展史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結論與思考
本文對我國關于國際廣播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全面梳理,可以發現,我國各界人士對國際廣播的研究在實務、理論和歷史層面都已經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于指導今后的研究與業務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國的國際廣播領域尚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需要進一步挖掘與論證,例如:本文梳理的文獻中交叉使用對外廣播、國際廣播等概念的情況極為常見,但是兩者是否為同一概念,以及兩者替代使用時是否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等,對于這些疑問,尚未有學者撰文對這些概念進行分析。本文認為對這些概念異同的厘清非常重要,唯有對關鍵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才能在論及與其相關的問題時有的放矢地展開論述。
注釋
①王蓬:《關于新聞選材——國內新聞對外廣播之我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第12期。
②張發龍:《對外廣播報道中的換位思考》,《視聽界》,1997年第3期;鄧一:《感興趣 聽得懂 能接受——對外廣播報道角度選擇》,《視聽界》,2002年第4期。
③田玉紅:《對外廣播新聞稿的寫作》,《新聞愛好者》,2000年第4期;王海榮、曹堅:《對外廣播稿件寫作中的“多與少”》,《視聽界》,2001年第3期;王崧:《簡短 淺顯 生動——對外稿件的基本要求》,《對外大傳播》,1996年第5期。
④劉衛國:《對外新聞標題制作淺析》,《對外大傳播》,1997年第5期。
⑤田玉紅:《對外廣播新聞稿的寫作》,《新聞愛好者》,2000年第4期。
⑥劉慧:《開辦印地語廣播〈今日西藏〉節目的思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8年第3期。
⑦田晟:《從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探索對外廣播的路徑》,《記者搖籃》,2010年第7期。
⑧王庚年:《加快推進現代化國際廣播體系建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1期;陳燕慧:《淺議對外廣播的發展戰略》,《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6期。
⑨牛道斌:《重大突發事件:中國對外廣播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4期。
⑩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史志編委會:《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部門志(第五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趙玉明:《序》,《中國廣播研究90年》,第1頁;申啟武、安治民:《中國廣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陸智舫:《認真做好史志工作 努力服務對外傳播工作大局》,《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本文編輯:肖婧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