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錦濤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支氣管鏡檢查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12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焦慮、抑郁狀態均有所好轉,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促進護患和諧。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支氣管鏡檢查;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8-0125-02
支氣管鏡檢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能有效對肺部疾病的細胞學、病變位置以及細菌學進行確診。但由于患者對此檢查了解較少,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影響臨床檢查結果。因此,在檢查前后對患者進行全面有效的護理至關重要[1]。本研究選取本院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此檢查臨床護理中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首次接受支氣管鏡檢查;②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③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具有精神方面疾病或理解能力低下者;②具有聽力障礙者;③不能完成本研究者。將其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2.36±5.24)歲;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4.15±5.7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給予患者霧化吸入麻醉,指導患者順利進行檢查等。
1.2.2觀察組 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通過對臨床護理相關步驟進行分析,制定臨床護理方案。由護理人員進行逐步實施,記錄并評價實施效果。
1.2.2.1檢查前 保持檢查環境的整體舒適性,消除對環境的陌生感,由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此檢查的基本知識。指導患者聽從醫生安排,避免檢查中因緊張導致的損傷聲帶等不良情況,同時積極與患者交流,對其提出的問題以和藹、耐心的態度解答,幫助消除不良情緒,建立自信心。
1.2.2.2檢查中 檢查物品順序擺放,使患者采取平臥位,用軟墊墊高肩部,保持檢查舒適性。護理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對可能發生的不良情況進行提前告知,叮囑患者管路進入咽喉將出現窒息或嗆咳等感覺,穩定患者情緒,減少意外發生,在檢查過程中護理人員緊握患者雙手,增強其安全感,及時安慰與鼓勵,轉移患者注意力,減少患者的緊張情緒,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應對措施。及時清理患者口鼻分泌物,防止嗆咳,密切關注患者的整體情況以及生命體征。
1.2.2.3檢查后 叮囑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先少飲一些溫開水,觀察是否有嗆咳及咳血,無嗆咳現象后方可進食。若有咳血現象則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1.3觀察指標
1.3.1焦慮抑郁情況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2-3]。于患者檢查前后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結合自身情況填寫,其中SDS評分共4個反應抑郁狀態的因子,一共20個條目,均按照4級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SAS評分共2個反應焦慮狀態的因子,共20個條目,均按照4級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1.3.2護理滿意度情況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患者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填寫,問卷共10個項目100分,分數越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越高。其中80~100分為十分滿意,40~79為比較滿意,39分以下為不太滿意,對問卷調查分數進行統計分析,觀察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總滿意率=(十分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焦慮抑郁狀態改善情況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于護理干預前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評分均有所降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支氣管鏡檢查是臨床常見的檢查方法,此種檢查方式會使患者有一定的不適感,患者檢查時往往將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影響臨床操作的實施以及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臨床進行此檢查往往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僅從操作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檢查過程中容易出現因患者過度緊張或擅自動作而導致的支氣管出血或咽喉受損等情況。相關研究顯示,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支氣管鏡檢查護理中可有效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機率,使患者順利進行檢查,受到患者以及臨床醫生的一致認可。臨床護理路徑主要通過對檢查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以時間為橫軸,護理手段為縱軸制定護理方案。護士長組建護理小組,明確各部分工作內容并統一培訓,確保護理質量[4]。患者進行檢查前后對其實施,觀察護理效果并進行評價,其可使護理模式標準化,提高臨床護理的有效性。其主要為護理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操作過程,緩解緊張心理,護理中對可能出現情況,并給予適當安慰及鼓勵,提高患者信心,護理后觀察患者是否有咯血等現象三個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通過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提高對支氣管鏡檢查的相關了解,以親切和藹的態度消除患者檢查的陌生感,由護理人員演示霧化吸入麻醉的正確使用方法,并告知麻醉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對積極配合檢查,提高患者的檢查依從性。
參考文獻:
[1]郭小雨,倪慧,劉文靜.臨床護理路徑對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5,22(7):673-675.
[2]鐘紫外,陸晨.臨床護理路徑對支氣管鏡檢查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317-318.
[3]蘇菊香,李愛群,何永蘭.整體護理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患者心理情況影響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4):185-186.
[4]張周娟.臨床護理路徑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6,13(6):1040-1042.
編輯/張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