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實踐;興趣;原則;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6—0055—01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最基礎的技能和知識保證。學好小學數學對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將來學好初中、高中、大學數學的基礎。但是,正處于成長中的小學生都是6—12歲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對學習沒有深刻的認識。作為數學老師就要在教學中想法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一、教學實踐的體會和要求
1. 結合新課標和教材,站在學生的立場安排教學。老師在教學中如何使用教材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老師在教學中應當和學生多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動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比如,在教學生認識時間時,有些學生就對時間的學習存在盲點,覺得時間很難學,分不清時針、分針、秒針。老師針對這些問題,就可以在上課前問學生:“你們知道這節課是第幾節課嗎?”樹立起學生的時間觀念,然后再進行教學時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講解時針的轉動規律,再介紹分針與秒針的計算方法,從而由易及難,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慢慢地,自然地理解和接受時間的學習內容和主要的知識點。
2. 以課堂為教學實踐基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數學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形式,老師要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用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愛上小學數學,提高學好數學的熱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緊密結合教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開展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設置一個讓學生購物的情境,使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加減法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深入生活教學,提高學生對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能力和認識水平。
3. 教師在課后要對教學進行反思,不斷優化教學方式。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如果能在每次教學實踐結束后,及時地對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過程進行反思,尋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優化、改進,就一定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學好小學數學這門課。所以,老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吸取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和理念,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并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圍繞教材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學好小學數學,為今后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原則和方法
1. 培養學生興趣時應注意的原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老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與結構,從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維成長方面入手,來培養學生興趣。因此,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要尊重以下原則:
(1)適應性原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遵循適應性原則的基礎上,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以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為依據,嚴格按照新課標和教材內容,采用一些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興趣。有些學習方法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進行研究,吸取經驗,但不適宜廣泛推廣與實施,更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2)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的教育要求以及學生本身的心理和學習水平,采用一些有利于學生學好數學,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能力,思維創新,學習能力等方面教學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在啟發學生思維的時候,問題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要符合學生的智力發展和理論知識結構,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培養興趣的方法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為基礎,設計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模式,帶動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老師的教學效率。
(2)分享成功的喜悅。老師在教學中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都有自己對成功的體驗,使用成功體驗帶來的喜悅和自信,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老師,我們要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不斷創設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表揚、鼓勵,增強其學習信心,提高其學習能力,就一定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