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關鍵詞】 傾聽能力;教學效率;重要性;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7—0053—01
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獨立學習習慣還未養成等問題。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推進,尤其是《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聽課能力的培養將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也將是形成數學思維的重要環節。
一、培養傾聽能力對于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意義
在整個小學課程體系中,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因此,任課教師采用何種方法來教授這門課,將對教與學的效果產生最直接的影響。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之一,就是保證學生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盡可能充分地理解吸收教師在本節課堂中所傳授的知識。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探究精神。
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對于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一種思維習慣。只有會傾聽,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必要教給學生具體、可操作的傾聽方式,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想聽、會聽、善聽。
二、如何培養傾聽能力
1. 培養學生聽的愿望
(1)讓學生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傾聽是要有意識、主動地去聽。在教學中,老師應抓住時機強調傾聽的重要性。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明白,聽是尊重別人,聽懂別人的意思;說要大膽,聽要用心,讓學生不僅要敢說,還要會聽。
(2)教學生傾聽的方式。要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傾聽姿勢。聽老師說話時,眼睛看著老師,聽其他同學發言時,要神情專一,側耳細聽,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或鼓掌表示認可或贊同;如果不同意該同學的看法,學生可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總之,學生必須時刻與老師、同學保持同思、同想。
(3)使學生明確如何傾聽。首先老師要成為耐心、專心的傾聽者。學生發言時,老師應帶頭專心傾聽,無論學生給出的結果是對是錯,是否流暢,老師都不能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這一做法也體現出老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老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 訓練學生聽的能力
(1) 聽算訓練。學生在聽算中,吸收的是聲音信息,存留時間短暫,必須迅速對問題做出反應。聽算進行時,要求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等協調配合共同運用。
(2)聽記訓練。這種方法著重培養學生邊聽邊想邊記錄的能力,聽記時,學生需要將所聽信息進行分析、提取、加工轉化成數學符號并記錄,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以及數學表達能力。
(3)聽說訓練。傾聽的目的在于思考,而思考則需要用語言來表達。讓學生善于傾聽,勤于思考,進而樂于表達,主動傾聽,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形成一個豐滿的、立體的能力系統。
(4)聽畫訓練。畫也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如一些復雜的應用題可要求學生根據聽到的聲音信息用圖的形式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對傾聽內容的回應和輸出,無疑是傾聽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3. 營造學生聽的氛圍
(1)設情境。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必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或形象生動的教具,盡量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2)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個體傾聽與表達的機會大大增加,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通過相互傾聽可以了解他人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也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
(3)交流辯論。真知總是在爭辯中越辯越明,學生的思維也是在爭辯中獲得發展和進步。辯的基礎是認真傾聽,學會在聽中思考。筆者在課堂中,經常就某一問題提供給同學可以進行辯論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自動形成不同的小組,展開對壘,在辯論中優化學生的傾聽能力。
(4)勞逸結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在一節課的40 分鐘內不可能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安排一些活動環節,讓學生放松心情。如低年級學生可安排做韻律操、背兒歌、對口令等;中高年可安排同排之間的交流、操作等活動,讓學生放松的同時,讓有意傾聽和無意傾聽交替進行,提高傾聽興趣。
小學生普遍存在爭強好勝,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心理,因此在面對學生表達出的某些不成熟或者不全面的想法時,老師切不可立即否定,打擊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是應該首先給予肯定,然后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時,也讓全班學生跟隨著老師的思路重新審視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全班學生都在努力傾聽,借此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