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主體性;素養;
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091—01
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主體性,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投身到小學語文學習中。情境教學模式是當代教育領域中倡導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一系列手段,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和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一、確立情境教學內容,突出學生主體性
情境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就是明確情境教學目標。在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唯一的知識傳輸點,學生往往被動地學習課堂知識,教師為了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把課堂安排得非常緊湊,導致很多知識學生無法很好地吸收。實踐證明,填鴨式教學法無法提高課堂效率,學習成效通常事倍功半,無法實現信息多方交流。因此,為了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必須要創新模式,引入課堂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獲取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待到教師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設置相對應的課堂情境。作為語文教育的輔助工具,必須要保障情境設置的合理性,讓學生通過情境內容初步認識到語文知識。例如,在《少年閏土》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少年閏土刺猹”的圖片,之后進行提問:“同學們,圖片中的這個少年在干什么?”“大家看了圖片有什么感想?”“表達了文章什么思想?”連續發問形式,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學生在問題中會不斷思考、摸索答案,待到情境教學環節結束之后,進而深刻理解了《少年閏土》。
二、進行生活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素養
新課改要求小學生要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因此,在進行生活情境教學時,要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內容,使學生學以致用。例如,在《釣魚的啟示》教學中,由于該課文主要講述的是“我和父親去釣魚”,中心思想是“道德抉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并將日常生活的現象融入到教學情境中,進而引導學生:“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請大家觀看這幾幅圖片(各種各樣的魚)”“如果大家去釣魚,你希望釣到哪一條?”學生見識相對少,會深陷思考當中,產生一系列的疑問,之后教師不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出教學內容:“看來大家都不知道?。〉瞧渲幸粭l魚就是本課主人公釣起來的,但他在釣起來魚后又做了什么?”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正式學習中,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學習中也會更加認真。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延伸教學內容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推進,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領域的應用范圍也愈加廣泛,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能夠向學生展現圖片、視頻、文字、聲音,有效豐富了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眼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月光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月光曲》的鋼琴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出正式教學內容。待到正式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延伸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有關貝多芬事跡的視頻等等。讓學生去真正認識到貝多芬這個人,并為他的努力、他的執著所打動,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作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為了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教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窮人》教學中,待到教學內容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并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總之,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基礎教育、啟蒙教育階段,對其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要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創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理念,通過情境教學模式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