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香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意義;事項;啟發(fā)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4—0043—01
語文教學設計必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語文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確定題目,圍繞這一題目搜集資料,學習、分析,再進行判斷,最后得出研究結果,寫出探究報告的實踐活動。這種探究課和講讀課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學生可以依據(jù)已有的教材去學習,學生的思維按教材的邏輯去思考;而前者恰恰相反,沒有固定教材,要求學生根據(jù)一定的問題及一些材料,進行周密的思考,獨立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形成自己的結論,并能說明結論所依據(jù)的理由。探究式教學能拓展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應在小學階段多加以訓練,為學生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一、語文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研究、探索就很有幫助,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探究式教學的教學目的及訓練過程,主要在于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投身于有價值的活動,在搜集資料,閱讀資料,分析、綜合資料的實踐和練習中,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探究的結果,同時也獲得一種能力。其次,語文探究式教學可以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中,學生獨立實踐的行為從教師手把手教的“束縛”模式中解放了出來。雖然教師要針對學生探究學習的具體情況,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但都是幫助學生考慮題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設備、工具等,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維持其獨立的實踐活動。最后,語文探究式教學可以形成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促進學生養(yǎng)成細心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通過獨立探究獲得研究成果,形成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樣必將逐步養(yǎng)成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二、語文探究式教學需注意的事項
在進行探究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其特點多進行教學實踐,凸顯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與學都能在以探究為特征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展開。在此需要注意:1.探究式教學一般適合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一學期進行一到二次即可,可以和閱讀課、作文課結合起來。開始時,一學期做一次,教師要多給予學生一些指導,使其成功,感到有收獲,增強信心,提高探究興趣,為以后的探究學習打下基礎。當學生做過一兩次后,要求學生盡量獨立完成。在研究過程中要求學生可以引用材料,切忌抄現(xiàn)成材料。2.教師要輔助學生提出好的研究課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平時積累資料,如剪報、寫讀書筆記、摘抄書報索引等,這樣學生可以根據(jù)平時積累的資料提出研究課題。課題宜小型多樣,難易程度不同。學生選題時教師要適當指導,根據(jù)學生的水平,使學生選的題目適合自己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研究過程中,要獲得正確的研究結果。3.在時間上要課內(nèi)、課外相結合。課內(nèi)安排適當?shù)恼n時,教師可做必要的指導。大量的研究活動可延伸到課外進行。4.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研究進度,必要時給予學生指導,或提出問題,或提供資料,或指導方法,或修改報告等。
三、如何啟發(fā)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在明確探究教學的意義、步驟、注意事項后,教師還需要抓住教學、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啟發(fā)學生進行語文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還記得有一則小故事,內(nèi)容是一個小學生發(fā)現(xiàn)門縫上糊了一條厚紙,風一吹發(fā)出“啦——啦——”的響聲,感到奇怪,向語文教師求教。教師靈機一動,建議他和另一名同學一起研究研究。于是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找到一本書《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通過學習,又測試了厚紙片的彈性,還請教了自然教師。教師讓他們把一把鋼尺插在抽屜縫里,用手一撥,鋼尺也唱起來了。這時兩人明白了:風使勁吹厚紙片,有彈性的紙片顫動起來,發(fā)出了聲音。于是兩人合寫了一篇題為《紙片唱歌》的小文章。其整個研究過程就是探究學習的過程——先確定研究課題,再查閱書報,調(diào)查訪問,觀察實驗,掌握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得出結論,最后把研究過程和結果寫成文章。這位教師以他敏銳的洞察力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潛力,再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既讓學生懂得了自然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和研究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探究式教學對小學語文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教師可帶領學生多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