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鵬
【關鍵詞】 閱讀能力;多視界;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097—01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視界閱讀文本,不要局限于某一點、某一方面,更不要局限于某書或某權威,而應放開思想,突破禁錮,打破常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養成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讀中獲取信息,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得到精神的享受,讓學生真正在學閱讀中享受語文。那么,如何打破常規,培養學生多視界閱讀文本的能力呢?筆者談幾點做法。
一、從作者所處的歷史時代的視界去閱讀文本
馬克思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主要反映生產關系;法國丹納《歷史與理論》也認為:理解文本,從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去理解。這一點是我們目前做得比較好的,這幾乎是我國目前閱讀文本的唯一方法。每一個文本都不可能脫離歷史、背景等獨立存在,它總是在歷史的某一點上的作品。因此,從文本所處的時代特征、作者的寫作背景去思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就要分析先生當時所處的社會時代特征,以及當時的環境對他的影響,從中窺視出朱先生那種既憂國憂民,又有個人境遇之憂的思緒,即文本中的“淡淡的愁緒”。通過這些特定的歷史,看到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這種分析作品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贅述。
二、從作家心理和創作過程的視界去閱讀文本
中國古代有“詩言志”的說法;西方勃拉蒂也認為:文學是作者的情感噴發。從這種視界去閱讀文本,需要對作家本人的生活和機遇,特別是文本寫作時的心理活動和創作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學生也許會由于資料不足,在閱讀時得不到更多的東西,但我們至少要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種能深度閱讀文本的好方法。教師在指導時,則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知識。同樣是閱讀《荷塘月色》,大家應站在朱先生的心理角度想一想:為什么他會選擇那樣一個時間、地點、景致來寫?朱先生主要受的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既有改造社會之心,又不可能作出過激的行為。試想,要是既受過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又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聞一先生,此時會怎樣寫?魯迅先生會這樣寫嗎?通過從這個視界去閱讀文本,我們或許會對此文有一個全面且深刻的認識。
三、從作品(文本)本身的視界去閱讀文本
二十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家雅各布遜和法國“結構主義”代表人索緒爾均主張文學的自主性——文學研究的自主性和文學創作的自主性:用語言方法來研究文本,強調作品本身的研討。時代也好,背景也好,作家本人也好,與作品肯定都有很大的關系,但客觀存在的作品本身,也肯定會與作家本人所表達的思想不能完全(也不可能完全)合拍,總有一些現實的距離,即“能指”與“所指”。以《荷塘月色》為例,其景色很美,這美景本身傳達出了作者的一個什么信息?這種信息通過文本完全表達出來了,還是沒表達出來,還是超出了作者的“所指”?作者要表達的是一種“淡淡的愁緒”,而文本里反映的內容,除了這種“愁緒”外,還有沒有其他情緒?當然,這些理解也許不一定正確,但不能說明我們不可以這樣解。
四、從讀者(學生自己)的視界去閱讀文本
德國哲學家加達默爾在他的《真理和理解》中認為:只有通過理解性的解釋來回到事情的本真,才可獲得真理。每一個讀者因其經歷、文學修養、所處的歷史不同,對文本的理解肯定不一,如非要千篇一律,只會束縛人的思維,影響人的創造力。但現實中,我們往往把成年人對作品的理解,專家教授對作品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非要學生理解其不能(至少暫時不能)理解的東西。如果學生以自己的視界去理解文本,雖然得不到我們所想的得到(其實也根本沒有必要得到)的東西,但學生得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自己的東西。
總之,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須打破常規,打破禁忌,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地開闊起來、活起來。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