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年+王紅妮
【關鍵詞】 科學教學;校園種植活動;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121—01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兼具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加之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通過親身實踐去探究大自然的奧秘。筆者認為,將校園種植活動與小學科學學習相結合,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也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筆者就校園種植活動與小學科學課的有效結合,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校園種植,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法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課標的引領下,科學教師需要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校園。
例如,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一課,有關的具體內容是:觀察植物的種子、播種、植物根的生長、種子變成了幼苗、莖越長越高等過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在課前讓學生親自動手挑選鳳仙花的種子,親自動手播下鳳仙花的種子。接著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并記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如,鳳仙花的芽在第幾天破土而出,剛出土的鳳仙花是什么樣子的,要求他們定期測量并記錄鳳仙花的高度。這一系列的過程不可能在課堂40分鐘內完成,也很難在課堂上實施。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在校園里開發出一塊種植區域來,讓學生在課外參與種植與觀察活動。這樣,就把課堂內容有機地延伸到校園種植活動中。要強調的是:教師要精心設計鳳仙花的生長變化記錄表,耐心指導學生有序、有效地實施種植活動,在活動中啟發學生積極探索,讓他們自己發現植物的葉、莖的作用,從而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證據。
二、利用校園種植,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習科學,就是要去經歷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能感受到科學探索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例如,教學《新的生命》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春天的鮮花是怎樣變成秋天的果實,果實里的種子是怎樣形成的,種子為什么能萌發成新的生命等,為了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完全依托校園種植樂園,讓學生先選擇油菜花的種子和其他花種,親手種在校園種植樂園里。在等待花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種植樂園里自主從事一些簡單的農事活動,感知植物的生長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不是單純通過“看、等”等行為來完成的,在這中間有油菜花種子破土而出的驚喜,有油菜花抽枝長葉的喜悅,還有油菜花綻放花蕊的歡喜,更有同學之間交流各種花時的欣賞之喜。教師也可以將科學課堂直接搬進種植樂園,使學生在快樂體驗中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
三、利用校園種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具有親近自然的本能,他們能夠和大自然親密地對話。而校園種植樂園,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去尋覓豐富的精神食糧,享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教師要為學生準備觀察記錄表,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觀察的方法。
首先,在確定了觀察對象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留心觀察,堅持不懈。其次,要有順序、有步驟地觀察。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里等。然后,要多角度觀察事物,培養學生創新性的觀察方法。最后,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較,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勤于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如,教學《各種各樣的葉》一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羅列一下教材上的幾種葉子,學生們肯定不感興趣。為此,筆者帶領學生到校園內親自去觀察葉子。引導學生先觀察了柳樹的葉子,然后再觀察女貞的葉子。很多學生得出結論:柳樹的葉子柔軟,是披針形的;而女貞的葉子硬、大,表面有油脂。接著觀察了懸鈴木和刺槐的葉子。通過觀察,學生們不但將所看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而且養成了勤于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世界的好習慣。
總之,校園種植樂園是學生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第二課堂。將小學科學課與校園種植活動有效結合起來,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學生才能夠取得更多的收獲。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