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林
【關鍵詞】 備課;德育教育;價值取向;情
感共鳴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3—0043—01
小學語文是為小學生設置的一門主課。它內容多,教學時間長,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大。特別是那些經典的、思想性較強的課文,文本的解讀就直接關系著學生品德的改善與提升。《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教學、教材的特點,在教學語文知識的同時努力滲透德育教育,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一、備課挖掘德育素材,突出德育導向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的。有描寫自然、表現祖國壯麗河山的;有講述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悠久歷史的;有刻畫人物愛國情懷、崇高心靈的;有展現語言音律、人生意蘊的。這些精美的課文從不同角度詮釋著人生的真善美,自然會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追求真善美,遠離假惡丑。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聯系學生實際,加強德育滲透。要在備課一開始就考慮到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要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思想上提升,情感上升華。比如,教學《石灰吟》這首詩,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不與當時黑暗的政治勢力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的高尚品質。再比如,教學《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前因后果,認清日寇意圖侵略中國的丑惡嘴臉和罪行,從而激發學生對英勇抗擊侵略者的我國軍民產生濃厚的崇敬之情,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上課找準德育抓手,注重德育落實
語文是很特殊的學科。許多課文、段落、字詞的學習,都既是語言文字的掌握與積累,也是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感悟與解析。小學語文教學就要結合學科特點,把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實在對相關字、詞、段、篇的感悟與解析中。
1. 把握課文主旨,明確價值取向。都說小學的課文很簡單,主題思想、表達方法等一目了然。事實上,這一目了然是大人的認識。小學生年齡小、閱歷少,有的幾乎就是一張白紙,他們能像大人一樣閱讀感知嗎?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一定要耐心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旨。要比較準確地概括、總結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明確說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或者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找到課文中應該學習的榜樣,從而讓學生能模仿改進。
2. 品析語言文字,激發情感共鳴。教師要注重抓好關鍵字、詞、句的品味、探究,能圍繞重點詞句開展語言訓練,使學生在對一詞一句的理解和運用過程中得到共鳴。教學實踐證明,越是具體的字詞感悟越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越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中,利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幾個關鍵詞“神氣十足、興奮、快樂、沉靜、沉默”等,來讓學生明白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愛,能切實讓學生懂得愛自己的父母是親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種美德。
3. 滲透德育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語文教學中德育素材的利用要結合學生實際。要針對班級和學生情況靈活擴大或減小素材影響,有的放矢,讓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由課內到課外,由教材到生活,談感受,說看法,寫體會。教材與生活的結合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心,能激勵他們從內心深處真的愿意改進、提高。
4. 作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從語文的角度看,作文是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體現;從做人的角度看,作文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展現。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真善美的發現與捕捉。結合作文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客觀地觀察生活,認識社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抒寫心中的是與非,這樣,學生不但能成文,而且能成人。所謂言為心聲,說的正是這種情況。比如,小學六年級的畢業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教師說,可是他們不知道從何說起。如果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書信的方式給科任教師寫留言,談談小學生活中教師對自己的教誨和呵護,表達自己對教師的留戀和感激,那么,師生的收獲就不僅有文,而且有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式很多,只有不斷地探索、總結,靈活地促使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相融,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雙贏。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