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明
【關鍵詞】 作文教學;素材;生活;閱讀;
情感;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3—0054—01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以便正確地掌握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寫作能力綜合反映學生聽、說、讀的實際水平。但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積累不多,許多人往往無法根據題意選取寫作素材,從而苦于言之無物。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廣擷博采,重視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那么,如何幫助中學生廣擷博采,積累寫作素材呢?
一、觀察生活積累
生活中處處有寫作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說,清代的蒲松齡在自家門前專門設置了一家茶亭,歡迎過往客人前來飲茶休息,聽他們講奇聞軼事,為寫作《聊齋志異》積累了大量的材料。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寫作必須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頭活水,日常飲食起居,鄰里親情,花鳥魚蟲等,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二、博覽閱讀積累
閱讀包括課內外,而作為積累素材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因此教師要鼓勵和指導中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首先要從培養良好習慣開始,主要培養自覺閱讀、動筆閱讀、多形式閱讀的習慣。自覺閱讀指讀書興趣濃厚,千方百計找書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哲學經濟、文學藝術等,廣閱博覽,并持之以恒;動筆閱讀指閱讀過程隨時動筆圈、劃、點、批、摘、記,將書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記錄下來,形成讀書卡片、筆記,到寫作時便可自如運用;多形式閱讀包括粗讀、精讀、詳讀、略讀、泛讀、速讀等,并會根據需要和讀物內容決定讀書方式,提高閱讀效果,積累廣泛而又精要的材料。
三、培養情感積累
語文素養不僅包括聽說讀寫能力,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是文章的經線,沒有情感的文章蒼白無力,也無法感動人。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寫作中除了要有豐富的材料,語言的積累外,還必須有情感的積累。唐代詩人元稹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揭示了寫作的心理體驗,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異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寫詩。他在多種生活景象中,無不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積累多了,寫作時便能根據需要自然流淌,這樣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四、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正確的積累方法
1. 指導學生記錄寫作素材的方法。第一,用心記、用心思考;第二,用筆勾畫、用筆記。在這兩種方法中,用心記、用心思考是最為重要的。無論是直接經驗方面的素材還是間接經驗方面的素材,都應盡力用心把它記住。用筆勾畫或作筆記是輔助的積累方法。用筆記只能夠作為臨時之便,用筆記錄過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記。只有儲存在自己大腦里的才真正屬于自己,才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和寫作活動中運用自如。
2. 指導學生歸納梳理素材的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梳理,以便于在寫作時運用自如。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的基本方法是進行分類。對素材進行分類的標準很多,包括寫景的、寫人的、寫事的等,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教師只需加以簡單指導就可以了。比如,外貌、心理、神態、肖像、動作等可以歸納為寫人類素材;班級里的趣聞樂事,家里的煩惱與抗爭等歸為寫事類素材等。
3. 指導學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歸納梳理好的素材,還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比如,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來論證開拓創業,又可以用來論證敢于實踐,還可以用來論證不斷求索。只要勤于動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些典型素材進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會發現許多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
4.指導學生恰當地運用素材。許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動地抄寫到文章中來,這樣寫是無法與自己想要表的內容連接上的,更不會寫出好文章。因此,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將原本比較復雜的、比較長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敘述,加以壓縮;二是對原來比較簡短的素材加以擴展,使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三是結合所需要表述的觀點對所選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讓文章的材料和觀點結合得更加緊密等。其原則就是根據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質來予以選擇使用。
總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我們才會有選擇地使用。對學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作文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