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紅
【關鍵詞】 作文教學;興趣;觀察;積累;
仿寫;點評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3—0098—01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思維活動,其寫作的過程往往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知識、經驗和想象之上的。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經驗不足,總是無法順利地完成一篇優秀的作文,不是無話可說,就是內容空洞。因此,提高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質量,是語文教師所面對的重要任務。
一、培養興趣
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廣大語文教師必須在平時的作文課上積極創新,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所在,在布置寫作內容時,多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如記自己的同學、家庭成員等,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記;其次,教師還要積極改進教學方式,為學生安排一些有趣的口頭作文,如要求學生在平時注意觀察某位同學,然后在作文課上用幾句話將被選定的學生的形象描述出來,請其他同學一起猜猜是誰。實踐表明,如果教師能夠堅持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將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指導觀察
1.留心觀察。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自己身邊的事物。對于寫人的文章,我們要指導學生確定觀察對象,然后主動去接近他,并從肖像、衣著、言談、舉止到心理活動等方面仔細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對于寫花的文章,我們要指導學生觀察花的形狀、顏色、姿態等,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升寫作水平。
2.帶情觀察。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一般都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麗的景物,欣賞悅耳的音樂,就會感到心曠神怡;看到丑惡的事物,聽到刺耳的聲音,就會感到厭惡憎恨。為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還要將作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多為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體會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達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三、教會積累
1.摘抄并背誦課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文章,這就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助力。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或者摘抄其中的好詞好句,從而為自身的寫作積累素材。如,在教完《秋天的雨》這一課后,就可以讓學生摘抄并背誦文中描寫秋天的精彩語句和段落,這就為學生以后描寫季節提供了參考。
2.閱讀優秀代表作品。當然,僅從課本這一方面積累素材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選擇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報刊等,擴大學 生的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豐富了,寫起作文來自然得心應手。
3.通過寫日記來積累。最好的積累途徑莫過于寫日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要求學生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可以是聽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讓學生擁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進而寫出真情實感。
四、幫助仿寫
仿寫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華、警句) 、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結構、寫作思路)。誠然,仿寫的文章并不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但對于年齡尚小的學生來說,仿寫可以讓學生將積累的外部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使自己的文章詞句更美,格式、結構更優,思路更清晰。如,由《燕子》要求學生寫一種禽鳥;由《師恩難忘》要求學生寫父母對我們的恩情…… 最終在不斷的模仿中熟練技巧,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因此,在學生寫完作文的草稿后,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謄寫,而應該引導學生自評自改。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用上語文教材里統一使用的修改符號,培養學生的寫作規范;另一方面,教師也應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如由練習訂正字、詞、標點、句子、段落開始,逐步過渡到對整篇文章的線索順序、結構層次等方面的修改訓練。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同桌互評、小組評議等形式,幫助學生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更好、更快地提高寫作水平。
五、點評得法
1.贊語式點評。作文評改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引起學生研究自己作文的興趣。教師在點評作文時應多選用第二人稱的口吻、激勵的語言,使每一次評語猶如一次親切的交談和情感的溝通,如“你有進步,很可喜”“這個詞用得非常好”等。
2.誘導式點評。在寫作文時,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比如,“如果你能把小狗的生活習性寫具體,那么你的文章會更吸引人。”這種富有誘導性的語言,學生不僅易于接受,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寫好文章的自信心。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