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松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包含了企業兼職教師聘用、校企合作項目、校企聯盟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及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平臺。但是由于校企雙方利益點不同,校企合作過程中難以形成長效機制。“融入式”高職科技園的建設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高職科技園;校企合作
0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為各行業培養較高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而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產業和企業的支撐。無論是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在企業環境中參加實踐,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因此開展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提升辦學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已經紛紛與企業開展合作,在專業共建、項目聯合研發、技能培訓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由于校企雙方利益點不同,往往導致合作“僅有其名”的情況,沒有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高職科技園的建設為實現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提供了新的平臺。高職科技園作為高職院校的培育職能的自然延伸,為產業和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高職院校為科技園入園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務支撐,科技園企業為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實踐環境和實踐指導,兩者相互融合,互惠共贏,解決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難題。[1]為了更好的為教育服務,應當打破高職科技園的物理界限,尋求校企雙方的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創新。本文從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高職科技園建設思路分析入手,提出了“融入式”高職科技園建設模式,分析了其對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支撐。
1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尋求自身發展的必然需求。自國家示范和骨干高職院校建設以來,各類高職院校都將校企合作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手段,紛紛出臺各類鼓勵政策,以期通過深入的校企合作來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門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而專業技能的鍛煉必須深入到工作環境中才能得到提升。在早期的高職教育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聯系不緊密,專業課程與實際的崗位需求的差別大,部門專業出現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狀況。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資源與企業工程師引入到課堂,大大拉近了學生和專業需求之間的距離。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企業兼職教師”、“校企合作項目平臺”、“校企聯盟”等多個方面。[4]
1.1 企業兼職教師
所謂企業兼職教師就是從企業遴選合適的專業人員參與學校對口專業的教育教學活動。兼職教師一般承擔實踐實訓類課程,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支撐。兼職教師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面向企業的大門,讓學生了解真正的企業需求和企業標準,有利于技能的培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但是兼職教師在實際參與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不少難題。首先,兼職教師作為一名企業員工,其本職工作是企業分配的相關工作,這些工作往往是滿負荷的。由于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任務,兼職教師往往很難潛心下來認真鉆研教育教學方法,當企業工作任務和教學任務產生沖突時,教學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其次,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而且需要學習教育教學方法,兼職教師一般都沒有時間參加教學方法培訓,在承擔教學任務時,課堂組織能力相對較弱。
1.2 校企合作項目
“校企合作項目”是指學校和企業合作開展項目研發,教師和學生通過參加項目開發來鍛煉實踐能力。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校企合作項目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對于學校來說,讓教師和學生參與項目開發,不僅可以鍛煉專業能力同時又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在合作項目中教師的角色通常是“項目經理”,學生的角色是一線技術人員,項目開發過程將真實的生產和開發實踐引入課堂。項目合作平臺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校企合作項目開發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利益而輕教學”的情況。
1.3 校企聯盟
校企聯盟是指學校和企業從戰略合作的角度,互為依托,互相支撐的合作模式。學校和企業分別遴選專業教師與企業員工組建聯合團隊,團隊同時承擔企業的工作任務和學校的教學任務。團隊成員具備雙重角色,既是企業工程師,又是是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校企聯盟的創立為解決校企合作面臨的困難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是解決了校內老師的專業培訓問題,校企聯盟平臺為專任教師學習前沿知識和最新技術提供了機會。再次是解決了兼職教師的穩定性問題。如前所述,由于企業和學校的立場不同,企業員工很難專注于教學,但是校企聯盟的創立,使得學校和企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校企聯盟的創立為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校企聯盟的良性運行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形成。校企之間如何保持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如何對企業工程師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激勵都面臨挑戰。高職科技園的建設與運行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提供了現實基礎。
2 高職科技園建設為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提供基礎
大學科技園以大學為主體,將大學的各類優質資源與社會及企業資源相結合,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提供服務的平臺。高職科技園有別于普通的大學科技園,在科研水平、專業積累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高職科技園應當發揮自己的特長,找準自己的定位。[2]
2.1 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第一要務。而高職科技園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部分,應該將人才培養作為園區發展的重要目的。一方面高職科技園入園企業提供了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園園區與校園融合,為學生進入科技園企業實習、工作提供了便利性。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術優勢和相應的設備、設施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同時科技園企業的兼職教師可以參與教學,為學生帶來最新的技術和一線的實踐經驗。
2.2 提供四技服務
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在科研水平、人力資源等方面相對薄弱,而在專業應用推廣、面向一線的技能人才、技術服務能力等方面具備優勢,高職科技園從自身優勢出發,找準定位,將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四技服務作為園區運行的出發點,服務于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人才培訓、科技咨詢等方面。[3]endprint
2.3 利用學校的科技和人才優勢,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孵化
高職科技園緊緊依托高職院校,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專業資源,同所在區域的民營資本相結合,合作創辦企業。高職院校為了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發揮教師、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應當出臺關于教職工和學生在科技園創辦科技孵化企業的相關政策,鼓勵學校教師和科技人員及大學生到科技園創辦科技型孵化企業。同時學校還把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及其他資源對科技園全面開放。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臺,將調動教師和學生到科技園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高科科技園從自身優勢出發,將高技能人才培養、開展四技服務和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作為園區發展的主要工作。高職科技園的創建為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新的平臺。高職院校與園區企業進行合作具有天然優勢,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教育教學,特別提倡“融入式”高職科技園的建設。
3 “融入式”高職科技園建設與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
所謂“融入式”高職科技園是指科技園不設置獨立的封閉式園區,而是將科技園企業直接駐扎在教學樓宇中。高職教育需要與產業和企業深度合作,將一線的技術帶入課堂,讓一線開發工程師走上課堂,而傳統的校企合作很難達到企業和學校的融合。“融入式”園區為高職科技園的建設與運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各級政府機關的支持下,高職院校成立了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按照服務產業、服務教學的建設模式,開展“融入式”園區建設。園區在合作企業遴選上,將優先選擇與學院專業相關的企業入駐,以形成相互支撐的局面。在地理分布上,不設立相對獨立的科技園區域,而是將入園企業分布到相關專業所在的教學樓宇中,讓入園企業成為育人環境的一部分,便于學生到企業實訓實習、教師到企業參與項目。在園區政策方面,對積極支持教學的入園企業給予優惠,對積極服務入園企業的專業給予獎勵。在科技園與學院的人員互動方面,鼓勵入園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鼓勵專業教師參與入園企業的生成研發和工程項目。
科技園建設期間,在企業引入、校內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共享、入園企業后勤保障方面,科技園管委會制定了一系列制定,為入園企業提供項目孵化專項資金、園區種子基金、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扶持,以及市級孵化器稅收優惠、場地租金減免、學校資源開放和技術支持、協助申報各級科技項目和科技配套資金等優惠政策。
為鼓勵入園企業支持專業建設,推動專業服務入園企業,科技園應當出臺關于校企合作的管理辦法和激勵政策,對入園企業參與教學建設、接收學生實訓實習、接收教師實踐,專業教師參與入園企業項目開發獎勵辦法等;對積極提供生產設備和崗位用于學生實訓實習、教師實踐,接收教師參與企業研發、工程業務,提供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提供生產案例、技術標準等用于教學的企業,給予減免場地租金、減免服務費用、共用設備資源、開展評優獎勵等優惠政策;對參與入園企業工作的教師給予績效考核加分、評優申報優先等政策。在這些政策的雙向引導下,入園企業和專業的互動日益密切,“園校融合”的合作育人環境逐步形成。“融入式”園區建設使得大學科技園不僅成為企業服務與孵化基地,還成為了教師技術研發基地和學生實踐基地,為推動校企共建技術服務平臺、校企雙主體共育人才提供了條件。
“融入式”高職科技園的創建為推進校企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一方面科技園入駐企業的大量工程師為專業建設提供了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科技園企業與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深度合作,為項目聯合研發、聯辦專業、合作辦學提供了持續的動力。“融入式”高職科技園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海波,孔焱.高職院校與大學科技園協同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1): 68-71.
[2]崔社軍,只海平,郭少卿.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推進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4(22):110-112.
[3]崔社軍,郭少卿,黨輝.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 2016(9):45-47.
[4]潘海生,王世斌,龍德毅.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