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朱慧芹++武香萍
摘 要: 隨著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活動的深入,高校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在與專業、產業融合方面,存在缺乏總體設計、難以形成合力、實踐教育缺乏兼容性、實踐教育缺乏與專業的融合等問題。因此,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可以從四個方面優化完善:一是教育目標由“同質化”向“差異化、特色化”轉變,二是教育資源由封閉剛化向彈性開放轉變,三是教育模式由第二課堂教育向校企合作模式轉變,四是教育過程由校內教育向全程跟進教育轉變。
關鍵詞: 產教融合 創業教育實踐體系 職業技術學院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發展理念。各學校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的重大部署,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各項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扎實,特色鮮明。隨著創業教育活動的深入,高校創業教育呈現出理論缺失、教育目標不明確、教育成效不顯著等問題,尤其在與專業、產業融合方面,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當前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存在的問題
1.缺乏總體設計,難以形成合力。
一直以來,當前某些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缺乏頂層設計,尤其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自從自身角度出發開展相應的實踐教育。例如有的部門會從就業角度喚起對創業教育的關注,有的部門為了完成各類比賽任務而推行各類活動。由于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某些部門會憑經驗而行,使得創業教育實踐體系變得零散化、碎片化。此外,部門間創業教育職責不清,在工作范疇中形成教育重疊或空白,這些都會拉低創業實踐教育效率,導致力量難以聚合。
2.實踐教育缺乏兼容性。
當前某些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相對封閉,作為單獨一門或幾門課程出現在大學生的必修選修課表上,很少與專業、與第二課堂等其他教學和人才培養形式融合。這種課程設計形式直接導致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實踐教育與理論教育脫節,且各個部門間的實踐教育缺乏連貫與互補性;二是實踐教育往往缺乏深度,淺嘗輒止。創業教育缺乏評價機制的制衡,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缺乏系統管理,淪為課外體驗活動。此外,某些指導教師、創業學生、創業項目的匹配因為體系的封閉而存在盲目性,經常會發生創業指導教師有項目無血色、意愿創業學生找不到項目的尷尬局面。
3.實踐教育缺乏與專業的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更應當與專業相結合才能發揮出自身的活力。某些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未能達到這一要求。大學生創業可復制性較強,缺少行業與專業技術力量的支持,創業的項目統籌缺乏高深的技術含量,影響創業項目的生命力。
在專業范疇之外的創業教育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業的成果往往呈現出技術含量低、可復制性強、同質性高等特征,難以在提倡高新科技的產業理念下生存發展。
面對這些問題,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專業融合”和“創業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倡導依托自身專業優勢的有利依靠,實現嵌入專業、融入職業的創業教育[1]。創業教育應當借著改革的春風,引入社會力量、行業力量、企業力量的支持,優化自身的實踐教育體系,煥發產教融合的特色與活力。
二、創業教育實踐體系構建思路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這些難題,使得其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當下,新一輪產業革命已為我們勾勒出新時代的創業教育形態,即創業教育與產業、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因此,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就是要以制約創新創業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點,整合校內外各方資源,借助專業背景與校企合作優勢,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釋放蘊藏在師生中的創造潛力。高校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實施優化完善:一是教育目標由“同質化”向“差異化、特色化”轉變,二是教育資源由封閉剛化向彈性開放轉變,三是教育模式由第二課堂教育向校企合作模式轉變,四是教育過程由學校教育向全程跟進教育轉變。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業教育實踐體系構建策略
1.聚焦廣譜式教育目標,實現教育目標差異化。
廣譜式教育目標的特征是“全覆蓋”、“分層次”和“差異化”。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通識型”的創新創業啟蒙教育,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業精神與提高實踐能力;二是對于有意向創業的學生,普及知識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嵌入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結合各個專業的不同學科特點,引導學生根據專業特長進行創造、創新、創業,提升創業實戰技能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三是對初創企業者進行“繼續教育”,以職業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幫助創業者渡過企業初創期。
廣譜式創業教育目標的優勢在于克服了傳統創業教育目標泛化和窄化的困境,既為全體學生提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基礎教育目標,又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為有明確創業愿望的學生提供跨學科與跨專業交叉融合的專業與學科支持,促進創業教育向學科融合及社會互動,奠定夯實的科技創新基礎[2],從而形成創業教育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個性化的實踐育人體系。
2.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彈性開放。
創業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包括三方面內容:創業教育課堂實踐、創業教育校內體驗教育活動和創業教育實操活動,三個環節各有其特征。強化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效果,要把握三個環節的教學屬性,形成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來說,一是推進“三庫”建設——創業人才庫、創業師資庫、創業項目庫的建設[3]。創業人才庫建設將具備創業意愿、創業中的大學生納入其中,持續關注;創業師資庫著力打造三個師資隊伍,分別是創業指導教師、專業指導教師、企業指導教師,厘清各自職責,分別負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技活動帶動學生實踐、指導學生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各司其職;創業項目庫匯總更新學生團隊實際運營項目、創客項目、創業競賽虛擬作品、教師科研成果項目等,尤其注重科研項目向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轉化,鼓勵學生以創新成果為基礎開展創業,做到教學、科研與應用實踐相結合,使科研項目成為高質量創業項目的來源。endprint
創業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從課程、師資、項目等維度開放匯聚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借助開放式平臺,教師、學生和企業等主體之間能便捷地交流與合作,將包含社會、高校、企業的各種資源予以有機整合并加以利用,極大地豐富創業指導教師、創業學生、創業項目的對接,有效提升創業教育效率,促進科技項目的轉移與創業項目的實施。
3.變革教育模式,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模式。
創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校企合作的走向深入。對于創業教育實踐體系,一方面,創業教育要注重教學過程中創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將實踐性元素運用到具體的創業教學當中。例如將創新型企業家的創業經歷納入課程教學內容并隨時歡迎他們走入課堂,理實結合。另一方面,創業教育還要瞄準企業現實的需求,并在創業研究、企業孵化、商業合作、研討交流等方面不斷推進合作深度,鼓勵合作企業轉化和運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域的研究成果在企業的轉化和運用。可以說,產教融合是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校企雙方的合作共贏。
4.提升孵化率,實現全程跟進教育過程。
對于想要從事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形形色色的困難或情境,比如創業前期沒有自己的客戶群體,沒有社會關系與行業經驗、缺少合適的創業伙伴及資金壓力、法律法規財務稅收等相關知識缺乏、來自家人不支持的壓力等困難;創業中后期又面臨管理壓力、規章制度混亂、公司愿景不明與動力不足等困境。面對這些困難,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可以將一站式服務平臺納入其中,提升大學生創業孵化率,將理論與實踐指導、技術支持、商業合作、創業融資等關鍵環節納入服務體系,實現全程跟進。一站式服務平臺對于創業學生的持續跟蹤,使得初創企業的建立和發展不再是紙上談兵,保證初創企業的方向能夠緊跟時代發展,切中產業發展關鍵,從而保證初創企業的孵化率。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型創業,科技型企業的騰飛離不開高科技創新的創業元素。在這種大背景下,產教融合視閾下構建創業教育實踐體系要抓住機會變革并改革育人機制,找特色、融專業、抓品質、建平臺,走專業化與特色化的教育發展模式,激發大學生創業的生命力,為創新創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國辦發〔2015〕36號,2015-5-4.
[2]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5):56-59.
[3]蘇世彬.三加一”創業教育模式——基于臺灣育成中心經驗的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12):55-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改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的優化”(項目編號:XGY201443)與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微文化為載體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FDY761)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