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潤
摘要:本文談了一些在課程改革中的思考,筆者認為 在課程改革中首先應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其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再次應該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最后還應該在教學中多思多想。這僅是筆者個人看法,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僅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程實施;思考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教學的實施必須依賴教師[1],由此可見,教師的思考是何等重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語文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語文教育已從以“獲取知識” 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課程體系,必須在新課程理念關照下進行。
《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提出:“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并明確了語文總體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更重要基礎知識,以及基本的學習思維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良好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語言的意識。體會語言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交流的價值,增進對語言的理解和學好語文的信心,具有初步創新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一總體目標可以深刻體會到,語文教學不再停留在要教會什么,而是更加關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及良好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我國課程研究者最近提出的“大課程觀”、“課程與教學的整合”、“課程與教學、體化”其著眼點就是課程與教學的有機聯系,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都要通過教師。教師必將面臨一次教學改革的洗禮,一次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真正考驗[2],要使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這將促使我們思考怎樣帶領學生去學習、去發展、去進步。
一、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
以前的教師只能扮演“執教者”和“傳音筒”的角色,在教學中按照課程的嚴格規定,亦步亦趨。教學缺乏生命活力,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他們的生活體驗和學習情感沒有被課程所關注。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向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拼命適應“課程要求”,不想學,不愿意學的內容,學了沒有感覺的內容,都得學,學得痛苦[3]。從這些現狀可以看出改變教育觀察的緊迫性。
首先,教師要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開啟學生學習個性的心扉,體會學生的喜怒哀樂。人們對大腦的構造有了新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成果揭示出,學生首先要對教育活動產生熱情,才會對教育活動的投入,只有對教師產生尊敬,好感等正面情緒,才能接受教師所傳遞的教育影響。我記得我曾經教過的一名學生,因為語文成績一、二年級都不怎么樣,我也錯誤地認為他不是學語文的料,我對他很冷談,沒給他提供機會和培養他學習語文的信心。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感到非常內疚,數學老師把這位學生說的一句話說給我聽:“我一邊走一邊思考今天的作文怎么寫,差點兒掉進下水道”。從此以后,我改變了對所有學困生的看法,我找到他告訴他:“語文并不難,慢慢來,我相信,通過你的我的努力,你一定能把語文學好的”。從那以后,我更加關心他和其他學困生,他們也更加努力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學生漸漸地愛上語文這門功課,到小學畢業時我班做到少有的及格率100%。
其次,老師要對教材進行整合。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再好的教材若干年也會滯后。 且教材的呈現方式是“死”,它只能通過學生的“活動”,通過學生的種種操作,才能“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經驗系統。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4],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由于很多問題是通過學生自己討論實踐得出的結論,所以學習內容全班學生都掌握得比較好。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另外,教師在備課時應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素材,在基本不改變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同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為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感覺學習就在自己身邊,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例如,我的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節課,我就教他們認識課程表。識字量是可想而知的,為什么呢?因為學生感興趣。通過這節課,學生對學校就有一些了解了,這樣就會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語文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只要我們留心,只要我們多思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很多有意義的現實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對語文知識理解的同時,形成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二、注重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
本次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老師們常說:“做不做是態度問題,做得怎樣是水平問題。”但我不這么認為,學生們只要他愿意,一定能寫得很好;如果寫得很好,那么錯誤就會相對少一些。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點滴做起;如每個字的間架結構,每一個阿拉伯數學的書寫,每句話的閱讀,培養學生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關心學生,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耐心和信心,并且還要有意識的放,如果我們什么都給學生安排好,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會毫無生存能力。例如:我在布置寫作什,不會說哪天必須寫完,通常是一個周一個主題,你哪天交都行。然后拿來和老師交流,寫得好的的老師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但這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必須花大量的精力對學生進行反復監督。表面上看起來老師好像沒事兒,其實不然,你必須個別給他們修改。必須讓組長記錄下他們成功,老師必須適時給予肯定。不然的話就會適得其反,放了就收不回來了。盡管如此,但我認為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兒。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靜靜地思考問題,和老師平等的交流。老師的贊許及獲得的獎勵,足以讓他滿懷信心地去迎接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我想他上初中、高中、大學乃至走上工作崗位他都會成為一個合理安排時間的人,都會有嚴謹的工作作風,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如何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課業負擔過重已成為教師和家長的共識,新《課程標準》已刪去過去那些繁、難、偏、舊的內容。作為教師應該有責任、有義務、有信心、有能力去思考如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要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首先:教師必須做個有心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做到處處留心。不能上完課,批改完作業,做完測驗無動于衷,頭腦里一片空白,那么他的教學將永遠一塵不變,永遠停滯不前。更談不上參與課改,推行課改。我每期開學時都會準備一個不是備課本的筆記本。用它記錄下學生的每次作業的不足,記錄下每次上課最好的地方和不足之處,記錄下每次測驗的分數和情況,記錄下每天各小組的表現,課后進行分析和比較。這樣就可適時地選擇一些有趣而又多向度的問題進行研究。而不是泛泛地毫無重難點地去講,學生每天重復著各種練習題,背著枯燥無味的名詞解釋。這樣下來,學生會很輕松地學會語文,會學語文。
其次,教師要精心選擇作業。作為一個教師,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哪怕就是一道語文題,你必須進行很透徹的研究,再帶領學生去分析,讓學生感覺你是那么胸有成竹。教師切忌帶領學生毫無目的去做去練,如某教師是這樣布置作業的“翻開書第XX頁,做1、2、3、4、5??”,這是多么的粗糙和隨意啊!布置作業時你應該思考:我想從學生那里獲得哪些信息,哪些作業是多余重復的,哪些作業應留在課內做,哪些作業應留到課外做。如果不這樣做,學生將會成為一種機械,只會花掉大量時間去機械地照搬照抄。他哪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兒呢?這顯然大大扼殺了兒童的天性,這是多么殘忍的教學。我們該醒醒了。
我們趕上了這個時代,我們有責任推進國家的教育改革進程。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做:無論是課前、課堂上、還是課后。課前要思考如何利用40分鐘,怎樣上好這堂課。課堂上思維活躍,思路清晰。適時地提出有梯度多層面的問題,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課后反思自己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增強自己能力,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做到看看昨天,思考今天,預測明天。
古人尚且知道:“沒有遠慮,必有近憂”。作為當今的教師,就更應該做個有思想,有能力,有遠見卓識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1] 周小山 . 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 [M]. 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2 .
[2] 任長松. 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3] 唐思群. 師生溝通的藝術[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4] 任長松. 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