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我國開展泰語學科競賽的現狀,提出從通過課堂和課外兩種途徑進行泰語習得環境的創造,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從依托學科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依托學科競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依托學科競賽促進教學改革工作三個方面探索泰語應用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學科競賽 泰語 習得環境 應用型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035-03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每年一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高峰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兩廊一圈經濟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開發區等開發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流日益密切,從而對東盟語種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既懂外語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更受市場歡迎。《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學科競賽工作納入“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這一重要建設內容,并提出“繼續開展大學生競賽活動,重點資助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和廣泛參與面的大學生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本文結合廣西外國語學院開展泰語學科競賽活動,探索依托學科競賽創造泰語習得環境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我國開展泰語學科競賽的現狀
泰語屬于非通用語種,目前各類泰語技能競賽還沒有形成像英語那樣的全國性規模,而只是在開設有泰語專業的各省份或各高校自行自發舉辦省級或校級的比賽。
(一)國家級泰語學科競賽的基本情況。近十年來,適合泰語本科生參加的國家級泰語技能競賽只舉辦了一屆,即2007年11月11日在上海舉行的由泰王國駐滬總領事館贊助、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主辦的“全國高校泰語專業大學生泰語演講比賽”,此次比賽是我國開設泰語專業60多年來首次舉辦的全國范圍的泰語學科競賽。而適合高職高專層次的學生參加的國家級比賽則是由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職高專越南語和泰語技能競賽”,該項競賽自2011年才開始舉辦,每兩年舉辦一屆,但由于活動所涉及的經費需要主辦方和承辦方自籌、學生的參賽費和指導教師會務費較高、比賽活動宣傳面窄和力度不足等因素,導致舉辦四屆比賽以來,其參賽選手均只有來自云南和廣西的高校。另外,筆者通過在百度輸入“泰語競賽”或“泰語演講比賽”關鍵詞搜索發現,泰語學科競賽在廣西和云南兩省區開展得比較積極活躍、項目豐富以及逐漸有定期舉辦固定的競賽。
(二)廣西開展泰語學科競賽的基本情況。2007年以來,在廣西舉辦的泰語技能競賽主要有3個賽事,即由泰王國駐南寧總領事館主辦的“泰語技能大賽暨廣西高校泰語演講公開賽”、由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職高專越南語和泰語技能競賽”、由泰國孔敬大學主辦的“孔敬杯泰語技能大賽”。每一次的比賽都為廣西各高校泰語專業的師生搭建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的平臺,有利于從各方面提高學生對泰語的學習興趣和外語應用能力,有助于泰語教師進一步對教學改革進行思考,完善泰語人才培養方案。
筆者對入選“2016年泰語技能大賽暨廣西高校第十屆泰語演講公開賽”的復賽和決賽選手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1.各參賽高校基本都在各自學校舉行了泰語演講比賽選拔選手。但是,部分學校由于泰語專業學生人數較少或選修泰語的學生人數較少,泰語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這些學校的指導老師沒有開展該項比賽的初賽,而是自行選擇該校優秀的學生參加復賽。
2.在回收的28份有效調查問卷顯示,53.57%的學生表示其專業有開展相關泰語技能競賽活動,46.43%的學生表示其所在專業沒有開展過任何的泰語技能競賽。
3.開展競賽的項目有:泰語配音比賽、泰語書法大賽、泰語演講大賽、泰語朗誦大賽、泰語打字比賽、查泰語詞典比賽。
(三)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專業開展泰語技能競賽的基本情況。廣西外國語學院自開設泰語專業以來,積極開展泰語技能競賽,每年固定開展的項目有泰國水燈制作大賽、泰語演講大賽、泰語朗讀比賽、泰語書法比賽。非固定的項目有泰語單詞比賽、泰文打字比賽等。隨著泰語專業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近五年來還逐漸增加了文化體驗式的競賽活動,如泰國美食大賽、東南亞手工藝品大賽、班級微電影制作大賽(泰語配音)。從大體上分,泰語書法比賽、泰語朗讀比賽一般針對大一學生開設,泰語演講比賽則針對大二、大三學生開展,泰國水燈制作、泰國美食大賽、東南亞手工藝品大賽等對所有年級開展。
二、依托泰語學科競賽創造習得環境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措施
想要掌握一門外語,不能單靠課堂上知識的輸入,還必須進行語言實踐,即進行語言輸出練習,這就離不開外語習得環境的創造。根據二語習得的相關理論,影響二語習得的內部因素一般包括生理、認知、情感等,而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環境。其中環境可以是課堂上的語言環境和生活中的社會環境。如果能將這兩種環境充分利用起來,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習得語言。因此,在泰語教學的過程中,應適當創造合適的情境或環境幫助學生學習泰語。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說,我們可以通過課堂和課外兩種途徑進行習得環境的創造。
(一)課堂習得環境的創造。對于課堂上的習得環境,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各種項目活動或模擬各種現實情境讓學生加以訓練,盡量使學生在與現實生活相似的情況下,感受泰語環境,不自覺地習得泰語和泰國文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情景對話、角色扮演、歌唱比賽等活動幫助學生創造生活情境,從而進行運用泰語的訓練。適當組織一些課堂競賽活動,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愉快地進行語言輸出和習得。例如,詞匯項目的設計,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然后進行比賽,看哪一組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答出的單詞最多,則給予該組學生平時分加分的獎勵等。endprint
(二)課外習得環境的創造。泰語習得環境對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快外語習得速度、提高泰語教學質量和培養應用型人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應從多角度去營造輕松愉快的語言習得環境。第二課堂活動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外延,在教育部對本科院校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將其作為考核點之一。因此,可以以開展泰語學科競賽活動豐富第二課堂活動為平臺,搭建習得環境。例如,我們可以依托泰語俱樂部或泰語愛好者協會等學生社團,下設不同的興趣小組,如泰語演講組、泰語朗誦組、泰國美食組、泰語歌曲組、泰語配音組、泰國影視愛好組、書法愛好組等,舉辦各種泰語競賽活動。這些興趣小組的成員由全體泰語專業的學生構成,學生可以從自身的興趣愛好或特長為參考點,選擇加入至少1個興趣小組。另外,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泰語教師作為指導老師。每組定期舉辦組內活動和組與組間的交流活動,創造成員間的交流或相互學習的環境,便于制造輕松快樂的語言習得環境。
三、依托學科競賽培養泰語應用型人才的實踐
泰語學科競賽是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參加競賽活動來創造語言的輸出環境,增強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本文結合廣西外國語學院的實踐,探索依托學科競賽培養泰語應用型人才。
(一)依托學科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廣西外國語學院從2011年開始,將創新實踐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計劃中創新實踐學分占3個學分。其中,把學科競賽學分單獨列為申請創新實踐學分的一個子項目,將參加學科競賽獲獎作為其中的一個可申請學分點。根據競賽的級別,該子項目最高可申請獲得2個學分,最低可獲得0.5個學分。學生參加國際(家)級競賽獲得三等獎(含)以上,則可申請2個創新實踐學分,該項成績記為100分;參加校級競賽獲三等獎或前三名可以申請0.5個學分,該項成績記為85分。從學生獲得創新實踐學分的項目構成來看,泰語專業的部分學生通過參加校級以上的學科競賽來獲取學分。
可見,泰語學科競賽的基礎是課堂教學,通過常態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泰語和語言的運用技能;同時,泰語學科競賽還可以作為第二課堂活動的載體,為發揮學生特長和激發創新能力搭建平臺。通過興趣小組組織舉辦各項院級或校級的泰語競賽活動,對于組織活動的學生來說,可以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于參賽的學生而言,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心理素質、語言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依托學科競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廣西外國語學院依托成立的各泰語興趣小組的力量拓展競賽項目,豐富競賽類型,搭建語言應用平臺。利用學科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對泰語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情境學習、主動學習、體驗式學習,既可以豐富第二課堂的活動,又可以創造泰語習得環境,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等綜合素質。
(三)依托學科競賽促進教學改革工作。學科競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推進學科的建設和專業教學,促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廣西外國語學院通過開展泰語學科競賽,增加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一,完善泰語學科競賽體系,將人才培養方式從主要依靠課堂,轉向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踐、學科競賽并舉的方式。其二,增加實踐課時比例,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開展技能競賽,組織各種競賽社團或興趣小組。為貫徹這一原則,廣西外國語學院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開展以各種學科技能競賽為活動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泰語綜合運用能力。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的活動有著互補的關系。其三,近三年來,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專業根據泰語學科競賽的有效作用對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改。在2016級的教學計劃中增加“泰語書法實訓”課程,同時也對“綜合泰語(一)”課程實習進行教學改革,從上課時間看,由原來的零散時間上課,設置成集中時間上課,即從2015級的學生開始,由原來的每周2個學時,上16周,改為每天8個學時,集中上兩天。從課程內容設計上看,將原來的配合“綜合泰語(一)”課程所學習的內容在該實習課程上進行簡單模擬對話、完成課后練習等,改成課前先由任課教師布置任務,即完成3個泰語競賽活動——泰語朗讀比賽、泰語詞匯比賽和泰語歌曲比賽來完成該課程的學習,真正達到了該門課程作為實踐課的作用,創設了學生語言應用環境,便于達到習得的最佳效果。其四,為了適應競賽的需要,專業教師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加強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在指導競賽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總結,進而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下轉第47頁)
(上接第36頁)
總之,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學科競賽活動的有序開展,不斷為學生創造外語習得環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能展現自身特長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并且能帶動更多的“知識接受型”學生成為知識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永發.學科競賽與應用型人才培養[C]//丁忠明,王建剛.財經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350-353
[2]史曉琴.應用型法語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現代教育論叢,2013(3)
[3]常尚起.創造外語習得環境的途徑[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5)
[4]薛燕,王瀟銀.創造習得環境,培養應用人才[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5]鮑靜.二語習得環境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6]祝瑞花.以技能大賽為引領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現代教育,2013(7)
[7]查貴勇.淺析學科競賽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市場周刊,2012(12)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A類)“參與式教學法融入東盟語種本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2015JGA379)
【作者簡介】羅鳳懿(1983— ),女,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教師,研究方向:泰語教學研究。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