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要:二次函數的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對二次函數的教學談幾點想法:①二次函數概念教學;②新課標中對二次函數的要求的基本知識點教學;③初中二次函數與高中相關內容的銜接教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二次函數;教學探究
初中二次函數的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基本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能很好地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來解決數學問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覺,形缺數時難入微”。在二次函數的教學中,要很好地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形助教,它能把二次函數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數形結合思維;有利于把握住二次函數的本質。二次函數的教學不僅是二次函數知識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現就二次函數的教學談幾點。
一、關于二次函數概念的教學
人教版教材中利用2個問題來引入二次函數的概念;二次函數是指多項式中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次的多項式:y=ax2+bx+c (a≠0).還可以列舉一些其他公式,比如,圓的面積公式:S=πr2,正方體表面積公式:S=6a2,圓柱表面積公式:S=2πr2+2πrh(r、a為常量)等等,它們都可以看作是二次函數,讓學生明白在二次函數中y=ax2+bx+c,(a≠0)y的變化取決于x的值的變化。也即是說,對于每一個x的取值都有唯一確定的一個y的值與之對應,說明x與y之間存在有某一種關系,即為函數關系。在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對概念進行講解。比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學生上體育課時推鉛球的視頻的慢動作,設鉛球行進的水平距離為x,行進的高度為y。在教學中,把二次函數的概念與一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數的概念進行對比,總結出異同,以加深學生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二、關于新課標中對二次函數教學要求的教學
新課標對二次函數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情景分析確定二次函數的表達式、體會二次函數的意義、能用描點法畫圖、能由公式確定圖像的頂點、開口方向、對稱軸、解決實際問題;會用圖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在對這些基本要求的知識點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勤思考、多觀察,由特殊到一般,要善于總結結果。例如,分別在同一坐標系畫出下列兩組二次函數:⑴y= x2, y=(x+2)2, y= x2-3, y=(x+2)2-3;⑵y=-2x2, y=-2(x+2)2, y=-2x2-3, y=-2(x+2)2-3。觀察它們圖像的異同,總結結果,由此得出:y=ax2+bx+c (a≠0)中,a確定二次函數圖像的形狀和開口,b、c確定圖像的位置。可要求學生先作,然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演示每組函數的作圖動畫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關于頂點、對稱軸等,可利用配方法推導公式,同時要注重與已學知識點進行對比分析。
三、關于初中二次函數與高中相關內容的銜接教學
初中教學新課標對二次函數的教學要求不高,在進入高中后還要繼續學習二次函數及其相關內容,近年的高考中很注重對3個二次(二次函數、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考查。因此,在初中二次函數教學中,要注意到與高中相關內容的教學。
在講解析式y=ax2+bx+c (a≠0)時,可變形為頂點式y=a(x+h)2+k,也可變形為交點式y=a(x-x1)(x-x2),在講畫函數圖像時,還可適當講“五點法”作圖,比如在講二次函數與二次方程的聯系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講:①從形式上對比,二次函數y=ax2+bx+c(a≠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②從內容上對比,二次函數所表示的是一對(x,y)的值,其解有無數對,一元二次方程只表示x的值,其最多只有2個值;③從它們的關系上講,二次函數的圖象與x軸的交點的橫坐標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在教學中,精選以前的中考試題分析講解,挖掘其中的初高中銜接知識點教學,例如,黃岡市中考試題:“如圖,已知拋物線y=ax2+bx+c (a≠0)頂點為(1,1),且過原點O,過拋物線上一點P(x,y)向直線y=作垂線,垂足為M,連FM(如圖).
(1)求字母a,b,c的值;
(2)在直線x=1上有一點F(1,),求以PM為底邊的等腰?PFM的P點的坐標,并證明此時?PFM為正三角形;
(3)對拋物線上任意一點P,是否總存在一點N(1,t),使PM=PN恒成立?若存在請求出t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在這個考試題中,巧妙地植入“焦點”,給出了拋物線的另一定義(高中重點講):在平面內到一個頂點F和一條定直線l的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稱為拋物線。對于題中(2)問,可通過計算證明PF=PM;對于(3),由(2)知F為可能滿足條件的點之一,再觀察拋物線上的特殊點(頂點)便知是唯一點,以此猜想F就是所求的N點,通過計算證明PM=PF。本題通過現有知識向高一級知識發展,實現高低知識的無縫對接,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1]張文鮮《初中數學中二次函數的教學體會》
[2]黃東坡《數學培優競賽新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