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推進,還關系到學生自身的人文修養。但是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一直是困擾教師的問題。文章從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兩方面,研究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史料;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38-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因此,文章就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進行探討,以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素質教育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要求歷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不僅僅要站在高考的角度去解析與教授歷史課程,還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關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有關專家對其進行了定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1)時空觀念。時空觀念指的是將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去理解與分析的觀念,這也是歷史這一學科的突出特征。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于特定事件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很多現在人們看來不可思議的歷史事件,放到發生時的時間與空間的背景下去觀察分析,也就變得很好理解了。這一觀念帶給人們的思考是對于特定的事件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只從當前的時空出發,還應該去了解事件發生時的各種背景。
(2)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指的是通過對當前所搜集的史料進行觀察與分析,判斷出史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在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辨析整理的基礎上,還原歷史的本相。史料是人們了解歷史真實情況的重要途徑,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要了解史料的各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史料,通過對這些史料的觀察與研究,分析出史料的真假。但同時也應該注意,不是所有真實的史料都能還原歷史,還應該對史料作者的真實意圖進行探究,從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3)歷史理解。歷史理解不單單是對于歷史事件的簡單敘述,而是在史事敘述的基礎上,對史事形成理性認識與情感取向。歷史理解要求人們要根據史料的記載把特定的史事放到特定的時間、空間里去理解與認識,沒有史料記載的部分可以通過合理的想象去完善還原歷史事件,對于歷史事件保持尊重和理解的客觀態度,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認識去篡改史實。
(4)歷史解釋。歷史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于歷史事件的獨特理解。歷史解釋是把史料作為解釋的依據,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去認識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從而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取向形成的分析結果與價值意義。要想更好地理解歷史解釋,就要區分歷史解釋和歷史敘述以及歷史史料的不同,歷史解釋絕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簡單還原,而是在清楚理智地了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指導,所形成的不完全相同的主觀認識。對于歷史的解釋不是單一的,每個人都可以對史事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進而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指導自己的現實生活。
二、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迫在眉睫。以前為了應付考試,學校的教育只注重試卷成績,而沒有開展素質教育。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容易形成自私、狹隘、追名逐利的心態,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國家的長期發展帶來了隱患。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1)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歷史教材是學生獲得歷史知識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歷史教材了解歷史信息,學習相關知識,滿足學生最基本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教授歷史知識的時候要注意結合歷史教材,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同時,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打下基礎。
(2)轉變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為了適應教育改革,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歷史,獨立探究歷史問題,客觀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在高中階段開展歷史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與學習我國歷史文明的進程,從歷史中吸取養分。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而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02).
[2]姚錦祥.評高中歷史實驗教科書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J].歷史教學,2005(03).
[3]李艷.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