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良鳳
【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充分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背景下,傳統死記硬背的中學歷史教學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因此,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為歷史注入新鮮血液勢在必行。杜威“從做中學”強調教學從生活出發,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兒童興趣,主張兒童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于新形勢下歷史教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筆者試從杜威“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中探討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從做中學;歷史教學;興趣;合作探究;環境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了與傳統不同的教育概念。在杜威看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與一般動物不同。而社會性在于人類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識和感情等心理因素,如何養成共同的心理因素呢?杜威認為有賴于人們之間彼此進行聯系和溝通,而聯系和交通最有效的渠道便是教育,“教育問題本質上是一個使個人的特性與社會目的和價值協調起來的問題”i。因此杜威批判把學生束縛在書本上的傳統教育,認為“正規教學的材料僅僅是學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經驗的教材脫節”。ii他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為核心命題,提出了“從做中學”的原則,并將這一原則貫穿在教學領域的各個環節中,將理論與實際貫穿起來。
一、杜威“從做中學”的內涵
杜威以“從經驗中學習”的原則為基礎,提出了“從做事里面求學問”的方法,即“從做中學”。他認為,傳統的“從聽中學”的學習方式使兒童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對于老師所灌輸的知識也只是消極的接受,而并沒有將知識內化成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更談不上愛好、興趣的養成。 “兒童是喜歡變換,喜歡自由的,因此他們就喜歡游戲。”因此,他主張“從做中學”,要求學生運用眼耳口手等感覺器官,在個人參與的具體活動中,去獲取直接經驗,親自解決問題,注重學的活動和技能訓練,做到學以致用。
在杜威看來,更好的做到“從做中學”,首先學校應成為雛形社會,設立各種工廠、農場等,創設接近生活的環境。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我們實施教育“不用鞭笞,無須嚴酷和強迫,它可以實施得盡量溫和,盡量自然”。其次,學校要注重“主動作業”的設置。“主動作業”既包括工作,也包括游戲。兒童的天性是愛玩的,因此應該利用這一天性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此外,杜威還談到組織兒童游戲的方法、讓兒童在“做”的過程中“發現真理”的方法以及對兒童進行手工訓練的方法
二、杜威的“從做中學”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啟示
杜威教學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提出的獨特的學生觀,在于其思想方法“不于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而是基于生活的有機、聯系、過程的思想”。他提出的一系列與學生“經驗的改組、改造”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對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創設教學情境,構建生動的歷史教學模式
杜威重視學生的興趣,承認興趣在教育意義的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他認為實現“做中學”應該營造“一個充滿了要做的有趣的事的環境”來達到。而歷史教學有著其他學科沒有的素材優勢,因此歷史教師在上課時,應高度重視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圖片、影像、文字、遺跡、影視和等創設有利于歷史問題解決的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自行建構系統的歷史知識, 縮短現實和歷史場景的時空距離,增強歷史的真實感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學歷史、用歷史的意識。
(二)注重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經驗中各種食物的動力”,“承認興趣在有教育意義的發展中的能動地位,其價值在于使我們能考慮每一個兒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愛好。”“兒童應學的事情,絕不應該變成兒童的一種負擔,也不應該當做一種任務去加上他們身上。”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營造故事情景,活動組織等方式讓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此誘化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自覺自愿地投入歷史學習。
(三)著眼于現實生活,進行合作探究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強調、“協作探究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基于問題式學習”。從一定意義上說,“從做中學”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一種有效學習策略。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必須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發現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以此作為課堂的探究內容。如今歷史影視劇大行其道,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更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電視劇如《大漢天子》等,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找出劇中與真實歷史不相符合的知識,讓學生在掌握正確的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思考的習慣。
(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育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平等協作、共同勞動的統一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傳授與接受過程。”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習的興趣及效果。杜威“從做中學”的教學觀啟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融洽師生關系的建立。一方面,教師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對每個學生都寄予期望和信賴。另一方面,學生也應積極地營造民主的師生關系。首先,學生要尊重歷史老師,不能因為歷史是所謂“副科”“冷門學科”,就對歷史老師不尊重。其次,學生要盡量理解老師,多站在老師角度替老師分擔。最后,學生要盡最大努力使自己達到教師對他的各方面要求。
(五)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
杜威認為“社會環境能通過個體的種種活動,塑造個人行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傾向”,在論述教育是社會的職能時,特別強調學校環境對兒童學習的影響。因此,學校要簡化學科設置,以便讓兒童選擇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東西,以此作為他們領會比較復雜的因素的手段;其次,“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盡力排除現存環境的丑陋現象,以免影響兒童的心理習慣。”因此,學校要營建更和諧的環境,建立充滿生氣的校園。”
杜威從生活與經驗角度出發,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反對讓兒童呆坐在書桌前“死記硬背”書本知識,主張讓兒童進行“主動作業”,在“做”中培養學習興趣,進行問題探究。在他看來,教育并不是使學生“單純積累知識”,而是要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在主動活動中,兒童會通過親自操作而“發現真理”。其“從做中學”的教學論,既注重滿足學生的能力的自我展現,也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這對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歷史是生活的歷史,是經驗的歷史。中學歷史教學應在從生活實際出發,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主動創設相關教學情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注重營造良好的適宜學習的學習氛圍,構建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同事歷史教學質量;通過感知、實踐、體驗、合作等“從做中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跟進歷史課程改革。
注釋:
i 羅炳之編.外國教育史,(下冊)[M].江蘇:江蘇出版社,1984,272.
ii(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
【參考文獻】
[1]羅炳之編.外國教育史,(下冊)[M].江蘇:江蘇出版社,1984.
[2](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葉瀾編.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英)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