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體迎+++王卓+++朱春俠+++范杰
【摘要】高校工科大學生是否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我國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關鍵領域應用型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本文以海南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我國高校工科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高工科大學生社會競爭力的培養方案和具體措施,為促進工科大學生社會競爭力的提升方面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工科人才 社會競爭力 培養模式 課程設置
【基金項目】海南大學2016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hdjy163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221-02
1.工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人才的范圍很廣,一般意義上的工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工科學科背景和專業技能的工程技術人員。工科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1基本技能方面
(1)扎實的專業技能:工科畢業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
(2)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能使畢業生在工作中善于將工作思路及工程活動過程準確表達,為其就職單位獲得項目機會和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1]。
1.2綜合素養方面
(1)具有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在實際生產活動中,任何研發過程和工程項目都會涉及眾多的人和事,這就要求從事工程活動的技術人員或組織管理者具備良好的協作能力及協調各種關系的能力。
(2)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任何一個項目的實施都是受諸多環境因素影響的過程。對于項目的組織者或參與者來說,既要接受枯燥的工作環境,又要對復雜社會環境及面對挫折乃至可能失敗具備主動調節心理和行為的自適應能力。只有具備這樣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強大的內心世界,工科畢業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才可能具有持續的工作能力和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通過對工科人才基本特征分析,我們知道工科畢業生要在社會上獲得工作、持續工作并取得工作的成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還必須具備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不斷突破自我的創造力。
2.當前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目標和規格的方法或手段。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達成目標及培養方法方面和現代科技領域對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
2.1專業素養的達成
現今不少大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表層了解,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并靈活運用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且缺乏創新能力。
2.1.1課程設置方面
現行教學計劃在每學期的課程設置上存在不均衡現象。具體體現為有些學期課程較少,有些學期課程特別多,課程少的學期也沒有其它教學活動安排。其次在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上,現行計劃中通常將選修課統籌為一個大的整體,要求不夠細致。不少學生只為拿學分而進行選課,不考慮所選修課程的學科性和現實需求。
2.1.2學習成效評價方面
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由試卷分和平時分構成。平時分是由任課 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來評定,多數同學都能得到一個較高的平時分。學生只要期末分數過得去,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但不能有效地保證學生能否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知識。這種考核方式形式大于內容。
2.1.3實踐技能方面
在培養方案中,具體體現為實踐性教學環節課時比例不足,未能將新設備、新工藝的運用納入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并未真正建立。
2.2 綜合素質的培養
工科院校的學生是通常說的理科生。這些學生由于我國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在人文素養方面的知識遺漏較多,如果大學不加重這方面課程設置的比重和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在健全人格、正確人生觀及世界觀的形成方面將會有嚴重的缺失。
2.2.1綜合能力培養方面
在綜合能力培養方面,在教學計劃中是通過素質發展分來實現的。但現行的教學計劃只是把素質發展分統籌為一個較大的整體,并沒有對學生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作具體要求。不少學生只為取得發展分而無目的去參加一些活動,而對諸如表達溝通能力、應用軟件能力、職業資質等方面并未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種方式是背離設置素質發展課程初衷的。
2.2.2創新能力培養方面
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具備厚積薄發能力的具體體現,這種能力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尤為重要。現在許多大學生缺乏想象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對于創新設計概念模糊,對創新設計的相關知識和過程陌生,從而導致多數學生創新意識淡薄,有了好的想法也不敢去嘗試[2]。在這方面學校盡管做了許多工作,但未能形成常態的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也未能創建全員參與的培養意識。
3.優化培養模式的具體實現(以海南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為例)
3.1現行課程設置計劃分析
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分課內和課外課程兩大類,課內和課外課程均含有必修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是學生具備從事車輛工程相關工作基本能力的保證,這方面在教學計劃中是必須確保的。在此主要針對課內課程中的個性選修課程和課外課程中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課程予以討論。
3.1.1個性選修課程設置
車輛工程專業的個性選修課程設置包括專業選修課、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英語拓展選修課、創新創業課。在這方面課程設置表中雖然對專業選修課進行了詳細的課程設置,但在培養方案中并沒有明確相關專業模塊的構成,學生在選課時會挑選一些容易獲得學分的課程,不能構成一定的從業體系。其余的課程也只做了完成學業的學分規定,并沒有進行具體設置。同時在現行計劃中有些規定也阻礙了學生對某些工科生必備技能課程的選擇。
3.1.2素質拓展課程設置
在車輛工程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畢業生要具備哪些綜合能力,這些綜合能力的獲取可以通過素質拓展訓練課程來達成。在《海南大學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認證及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學生完成學業必須具備的素質拓展學分,以及具體的記分種類、項目要求、記分標準及論證方法都有明確的規定。素質拓展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是由下設在校團委的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組來具體開展工作的。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組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論證,至于具體活動項目的選擇、組織、開展基本上是由學生自行完成的。這樣使得大多學生參加活動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學分,并沒有通過活動使其綜合能力得到針對性的訓練。
3.2主要優化內容
3.2.1個性課程設置上的優化
建議把專業選修課進行模塊分類,每一模塊課程學生至少選修一門。具體優化后的部分專業選修課程設置表見表1。
表1 優化后車輛工程部分選修課程設置表
其它的個性選修課程的優化在此只提一個優化的方向,見表2。具體的實施還需要有相關部門聯合研究實施。
表2其余個性選修課程優化方向
3.2.2素質拓展課程的組織管理優化
為保證素質拓展課程的真正實效,必須對活動的組織實施建立一個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機制。
(1)希望將大學生素質拓展完成學分由現行的3 學分調整為4學分。并規定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技能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四方面至少各取得1個學分。
(2)在學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之前,必須提交活動項目書,由相關部門審核后方可實施;
(3)在“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活動”管理上要聘請相關教師為指導老師,由指導教師對活動負責,并計入指導教師工作量;
(4)在“文化藝術與技能發展活動認定內容”方面,除了必須具備相關證明材料外,此類活動還應有一個規范的活動記錄表。
3.2.3 就業培訓方面的優化
就業指導對畢業生的就業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對就業培訓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1)就業指導中心要將開設的就業指導訓練課程作為計入學分的必修課。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年起就要對其進行職業教育,幫助他們及早對就業市場進行接觸和了解,使他們對選擇職業有直接感受。
(2)就業指導中心和學校心理輔導部門建立聯席工作制度,針對學生就業方面出現的問題,對就業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心理輔導。
4.總結
高校工科教育側重于學生必備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并未將創新創業、課外科技、社會實踐等類課程作為重要內容進行有效組織實施。因此這種教育不能有效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提出了要從完善個性選修課程設置,落實素質拓展課程的有較管理,加強心理輔導與就業指導課程相結合等方面來提高工科大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希望所提建議對我國工科合格人才的培養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單青,王靜欣.應用性本科院校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 價值工程,2011,(10):241-242.
[2]裴旭明,傅鵬立.工科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現狀分析與潛能開發[J].中國輕工教育,2012,(04):3-411.
作者簡介:
王體迎(1966-),女,貴州貴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