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贛南地區的曲藝形式。關于客家古文的淵源,一直未有可靠的說法。文章以客家先民南遷始發地的傳統音樂為參照物,與客家古文進行音階類型、旋法、音調特征、調式類型等音樂形態各方面的對比,對其源流探尋進行嘗試。
關鍵詞:贛南;客家古文;曲藝音樂;淵源探索;中國傳統音樂
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贛南地區的曲藝形式之一,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表演形式為男性盲藝人自帶“勾筒”(自制二胡),自奏自唱。《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西卷》(以下簡稱《集成》)中記載:“關于贛州古文的形成年代,在老藝人中有一些傳說,如說早在唐代,就有某書生為其盲妻編唱;又有的說,是某代皇帝為其盲叔消遣,令人編唱的,后來流傳出了宮外……明末清初,由于南明王朝在贛、閩、粵三省交界處與清朝相持多年,我國北方有一次較大的移民潮涌向贛南,古文便很可能是這次客家先民南遷時,將這種盲人說唱藝術從北方帶過來的。”[1]可見,關于客家古文的淵源,《集成》中有三種說法,但均無確切的材料以佐證。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客家古文、淵源”為主題進行檢索,呈現結果與《集成》中的描述無二致。
關于源流考,筆者認為,在文獻資料缺乏的情況下,通過音樂本身進行分析是較為科學的方法。黃翔鵬先生將梅蘭芳大師對自己畢生藝術經驗的總結——“移步不換形”歸納為“數千年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發展過程的規律總結”。[2]因此,如音樂間有相互或傳承之聯系,當能從各方面找出蛛絲馬跡來。秉著這一觀點,假設如《集成》所說,客家古文可能隨客家先民南遷帶來,則可以客家先民始遷地的音樂為參照,進行音樂形態上的比較。
客家研究專家羅香林先生對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五次大遷徙”的說法,而客家先民是來自中原漢族這一觀點亦基本達成共識。羅香林認為,“中原基本上是‘北起并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3]此地域范圍以今河南地區為主,包括河南周邊的少數地區。因此,筆者擬以河南地區的音樂為參照,嘗試做一做客家古文的探源工作。
音樂形態,或者說“樂聲”形態,即指“與樂音音響相關的各種藝術音樂形態要素[4]”。以下筆者將從音階類型、旋法、音調特征、調式類型四方面來進行對比。
一、音階類型
漢族地區的音階素來以“南方多五聲、北方多七聲”為共識,而華北地區的音階,又以含變宮的六聲或含清角的六聲為主。如河南民歌《編花籃》、《繡荷包》等均為含變宮的六聲。而客家古文則以五聲音階為主,在筆者分析的16首曲目當中,五聲音階有12首,占75%,含變宮的六聲有3首,含清角的六聲僅1首。[5]
二、旋法
旋律進行方面,亦有著“南級北跳”之共識。如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對花燈》等民歌,旋律中出現較多re-sol、la-mi這樣的四、五度跳進。客家古文的旋律則以級進為主,一般為三度小跳,少見四度以上的跳進。
三、音調特征
參考王耀華老師“中國樂系音調系統”的概念,“以中聲韻為基準,往左:窄聲韻屬南方音樂之特征;往右,寬聲韻屬北方音樂之特征;兩端的小聲韻、大聲韻為少數民族音樂之特征。”[6]以此來看,南方音樂應屬大二度、小三度或小三度、大二度構成的窄聲韻,北方音樂應屬純四度、大二度或大二度、純四度構成的寬聲韻。如《王大娘釘缸》中運用最多的為do-re-mi-sol的寬聲韻四音列,其中常見re-sol的四度進行;客家古文的旋律進行則多為sol-la-do的窄聲韻三音列,或sol-la-do-re的窄聲韻四音列。
四、調式類型
據張振濤先生的《<中國民歌>畢曲煞聲統計表》[7]反映出的結果,河南、江西地區的傳統音樂調式分布均是徵調式的數量居第一位。在筆者統計的16首正本唱段中,徵調式有12首,占比58%,商調式3首,占比25%,宮調式僅1首,占比17%。鑒于徵調式廣泛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因此,從調式類型的方面看,無法確定其南北屬性。但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客家古文中還含有一些徵商交替調式,頗具西北地區的音樂特點。
可見,客家古文在音階類型上以五聲為主;在旋律進行上以級進為主;音調特征上以窄聲韻的三音列、四音列為主;調式類型上以徵調式為主,具有明顯的南方音樂特點,與《集成》中認為的較可信之說法(即客家先民南遷時從北方帶來)大相徑庭。但客家古文亦并非完全沒有北方音樂的特點,如其偶爾用到含變宮或含清角的六聲音階;其句式結構中亦出現一些漏板句式。客家古文究竟淵源為何?是其源地并非為北方還是從北方到南方的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變異?又或者其是在客家民系穩定后受到本土音樂的影響?這些問題,依舊值得繼續探尋。
[參考文獻]
[1]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3:383-436.
[2] 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和發展[J].中國音樂學,1987,04:4-21.
[3]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轉引自馮光鈺.客家音樂傳播.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15.
[4] 伍國棟.音樂形態音樂本體音樂事象-與研究生討論民族音樂學話語體系中的三個關鍵術語[J].中國音樂學,2010,03:63-68.
[5] 具體曲目與分析結果參張明霞、蔡際洲.贛南信豐縣客家古文音樂調查[J].中國音樂,2014,02:113-118.
[6] 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377.
[7] 黃翔鵬,張振濤.中國傳統音樂煞聲問題的樂學理論研究[J].中國音樂學,1989,0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