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摘要】分層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統一教學對學生個性培養造成的影響,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自主,從而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依據。本文從分層教學的基本概述出發,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層教學的實踐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高考背景下 高中生物 分層教學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015-01
一、引言
在新一輪的高考體制改革中,高考內容不再劃分文理科,而是采用“3+3”的模式,即全國統一考核的語文、數學、英語3門學科,加上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這六門科目中自主選擇的3門學科。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科目以及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能力等因素,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并針對層次之間的差異性,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其在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著很大的運用空間。
二、分層教學的概述
分層教學與我國傳統教學理論中的“因材施教”不謀而合,即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只有根據學生的“材”制定出的教學策略才符合其發展需求;此外,分層教學實踐的另一個理論前提就是每一個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而通過分層教學能夠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習效果。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層教學的實踐策略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學體系對于人才的培養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擺脫甄別、篩選人才的這種功利模式,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為高中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對于高中生物教學而言,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對生物感興趣、并順利理解生物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新高考模式就是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更加自主的空間。基于此,學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自主選擇以及教學發展目標制定分層教學策略,以保證教學模式適應新高考模式。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層教學的實踐策略具體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分析,科學分層
新高考模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利,因此,會有許多學生在生物學習中根據自己興趣點的不同而選擇生物成績是否計入高考總成績。由于學習目的的不同,學生分配在生物學習中的時間自然也有所差異,因此,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當前生物學習所體現出的不同特點進行全面的要素分析,以劃分不同的學習層次,并制定層次性教學指導策略,例如A層次的學生對生物非常感興趣,且初中階段的生物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習習慣,針對此,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拓展性變化,以強化其學習能力;B層次的學生生物基礎一般,但是有比較強烈的上進心,具有較大的潛力空間,這時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多做練習,并密切關注其學習反饋,提高教學,以靈活調整其學習層次;C層次的學生生物基礎較差,且學習習慣不佳,這時教師就應該先從基礎知識入手,注重培養其自主學習習慣,以鼓勵其盡量完成生物學習任務。
2.明確目標,優化教材
在完成學生層次的劃分之后,教師自然不可能還運用相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教學任務,而是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即一方面做好難度控制,以保證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所接觸的新知識都能夠符合其生物基礎;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學生的發展性,避免過于簡單的重復性題目,而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一定的難度,從而在翻越困難的時候,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分層教學,全面考核
教學過程是落實分層教學的關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層次性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例如對于將生物作為非高考科目的學生,教師應該盡量從知識普及的角度,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原理,并初步理解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現象;對于生物作為高考科目的學生,教師應該從應試教育的角度出發,不僅要為學生打好基礎,還應該通過分析高考題目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在高考志愿填報中,將生物作為專業方向的學生,教師應該從拓展學生視野的角度,為學生做好專業化引導,以不斷提高其生物素養。
4.系統評價,靈活調整
教學評價是評價分層教學效果額重要環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制定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即不僅要將生物成績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還應該將考勤、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度、階段測驗等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以確保層次流動的靈活性和公平性。
四、結束語
總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通過對高中生物分層教學模式的探討,我們希望可以讓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逐漸扭轉傳統教學理念,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以保證教學模式與新高考模式相適應。
參考文獻:
[1]邱玲燕. 以導促探,激活課堂——高中生物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西部素質教育,2016,2(05):153-154+158.
[2]劉斌.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 學周刊,2016,(25):97-98.
[3]施大華. 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分層走班的實踐策略[J]. 生物技術世界,2015,(07):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