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將課程決策與課程實施分裂開來。課程開發者與課程實施者無法交流,無法將隱含在課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傳遞給實施者,甚至連教學的具體步驟都嚴格遵照教學參考書指定的教學步驟和課時數。而開發校本課程,可以體現地域性、個性化特點,可以打破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限制,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實施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開發的關聯性,是指課程計劃中的校本課程與同一課程計劃中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由于校本課程只是新課程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雖有獨特的育人功能,但決不能取代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密切聯系,形成一個整體。這是校本課程不同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根本特征。首先,校本課程以適應學校和學生的特別需要為主旨。一方面,校本課程的生成要以學校的辦學宗旨為依據,要為學校辦出特色而服務;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別需要為依據,即為滿足本校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未能得到滿足的種種合理需要而設置。所以,校本課程不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重復,而是對它們的有力補充。其次,校本課程須依靠學校而生成。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長為首的本校教師。第三,校本課程深深植根于學校。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由師生對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優良傳統、校園文化資源以及經過師生加工處理了的網絡信息資源有機構成的一片沃土。
二、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上模糊不清,導致開發方向不明確。
目前人們習慣上將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稱為校本課程,以區別廣義的校本課程。 開發校本課程并不能等同于編教材,或者說主要不是編寫學生統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更多地采用活動形態以及為開展活動而選擇的一些參考性課程方案。否則,就可能使學校課程成為國家課程的翻版,一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課程的應有價值。就課程類型而言,校本課程主要以活動形態為主,圍繞一些實際的社會生活和生產而展開,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教與學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實際的做事能力。
(二)開發無序,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校本課程的建設首先在于適合學校實際、切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資源的開發。校本課程的資源是無所限制的,可以因地制宜廣泛開發。但是,由于區域性地理、社會、歷史、人文環境的限定,學校之間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往往出現打架現象,即校際之間開發呈無序狀態,從而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從高校的實施情況來看,對校本課程的特性把握還有待于進一步明晰。其缺點在于:當多種課程形態出現于學校課程體系的時候,無論是管理還是教學都出現混亂狀態——興趣活動、第二課堂、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不能有效界定。
三、校本課程開發措施
(一)克服錯誤觀念,樹立正確指導思想。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課程開發,都必須同時考慮到這樣三個方面,即社會發展、學生的需要和學科知識體系,但不同的課程開發模式對這三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學生本位的課程理念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主要表現為課程門類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適應性、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等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會更有利于學生系統、整體的掌握學科知識。校本課程開發強調課程的決策應由實施教師作出,并且這些決策應該由決策結果所要涉及的所有人參與。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形成一個由研究專家和學生共同開發課程的合作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任何—方都可以就課程中的某一問題與其他人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大家都有權對課程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最終達成一個為大家都能接受的課程方案。
(二)整合教育資源,把握課程開發實質。
對國家課程進行二度開發的課程有科學素養課程、書友會、文學研究、思維訓練、朗誦等課程。這一類課程多以情境創設、情境演練為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親身體驗達到知行合一,實現教學目標。這種課程的開發,將學校和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 按照課程設置的要求,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建立實驗室,如:科學實驗室、生物標本室和探究實驗室。要求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有關內容都要到實驗室去上課。這樣做的好處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養成凡事喜歡問個為什么的習慣,并能用科學的方法探究;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知識的傳遞者變為研究的參與者、指導者,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同時把師生探究的目光由實驗室延伸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凡事想探個究竟,使他們感受到科學并不神秘,生活中處處皆科學,從而不斷迸發創新的激情。
結論:
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國家發展的需要、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學生個人發展的期盼進一步統一到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以生為本”就是尊重學生選擇和個性差異;“以師為本”就是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學科特長和自身興趣特長,充分發掘教師個性特點,讓教師成為高校課程開發的主體;“以校為本”就是立足學校實際,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校本課程開發都是為了使課程更加符合高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高校校本課程開發彌補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需求。高校在充分尊重學生選擇和充分發揮教師個性特長的基礎上,全方位開設學校選修高校類課程。在這一點上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豐富的課程資源,在充分調查學生學習需求的前提下,開發如科學素養系列、人文素養系列、身心健康等系列的校本選修類課程課程,為學生提供較大的課程選擇空間,實現學生發展和教師高校提高的雙贏目的。
參考文獻
[1]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教師與校長[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4).
[2]崔允廓.校本課程開發:上海經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3]郭晶.課程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文化傳統向度[J].新課程,2008,(12).
作者簡介:朱曉軍(1983-),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漢傳媒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體育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