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青
摘要: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一、平時注重持之以恒的積累;二、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語言表達的訓練;三、為學生提供表達的環境,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關鍵詞:積累;訓練;實踐
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學生不愿說,不敢說,不會說的現象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不容樂觀。農村缺少說普通話的環境,家長語言的不規范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農村數目眾多的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應有的語言交流,年老的爺爺奶奶與孩子的交流往往是不規范的;家長不夠重視,孩子沒有閱讀積累的習慣。因此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從一、二年級抓起。
一、在平時注重持之以恒的積累
語言表達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也就沒有傾吐,沒有吸收也就沒表達。在農村,多數家長都不會陪孩子閱讀,所以剛剛上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是沒有閱讀習慣的,他們甚至沒有適合他們的讀物。因此,剛剛入學時,我會建議家長為孩子準備適合他們的讀物帶到學校,由我陪學生們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里進行閱讀。閱讀在起初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們既不認字也不會拼音,因此閱讀興趣索然。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會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十五分鐘左右,然后,我會在閱讀最為認真的學生中選一本書給大家朗讀。我讀書的時候生情并茂,表情夸張甚至手舞足蹈。從學生興奮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已經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然后,再讓他們自己閱讀,逐漸調動閱讀興趣。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談談閱讀收獲,注意引導學生說話完整規范。我會經常將我和學生閱讀的視頻發在家長的微信群中,這既是在影響家長的教育觀念也是教給家長陪伴孩子閱讀的方法。隨著語文知識的積累,學生會拼音能認字之后,我會要求學生每天在家閱讀半小時,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因為有了之前的工作,家長們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多數家長能臨督學生完成閱讀任務。起初這是個任務,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就會成為他們的習慣。另外,每天下午上課之前,我會讓學生提前十五分鐘進班趴桌休息,在室外玩鬧了一中午的孩子需要進行簡單的休整,同時我利用這個時間為學生們播放故事錄音,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語言表達的訓練
(一)注重細節。
學生平時的語言是不規范的,比如在他們的積累里,量詞只有“個”,一個人,一個魚,一個牛等等。在他們的表達中也不存在關聯詞,說起話來重復啰嗦毫無條理。在教學中,我尤為注重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語言,天長日久,學生就會越來越注意了。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比如每天早晨到校我會指導學生起立站直行禮,向我問好。同學之間發生矛盾了,我會告訴他們什么時候說“對不起”什么時候說“沒關系”。當學生說話無條理時,我會告訴他們這個時候應該用什么關聯詞。
(二)利用課文插圖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多配有色彩艷麗的插圖。這些插圖大多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常利用這些插圖引導學生說完整話。例如《b p m f》一課中,學習聲母m時,插圖中兩個小朋友在捉迷藏。我會問:圖上畫了什么?學生會回答:小朋友,或小朋友在捉迷藏。為了讓學生的語言更加具體,我會追問:“幾個小朋友在哪里捉迷藏?” 有的學生會說:“兩個小朋友在門洞里捉迷藏”或者“兩個小朋友在兩個門洞里捉迷藏”。這樣學生既從捉迷藏這個動作中記住了“m”的發音,也在“兩個門洞”中記住了“m”的形狀。
(三)重視口語交際教學。
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在語文教學中逐漸占有重要的位置。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我重視每一節口語交際課。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交際習慣的環境,設計各種交際活動,讓自己成為每次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交流。例如在口語交際《我說你做》中,我組織學生在操場玩“我說你做”的游戲,在活動中讓學生明白游戲要想玩得好,發出指令的人就要大聲說,讓別人聽得見。而其他人要注意聽別人說話。
三、為學生提供表達的環境,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訓練,更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鞏固。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搭建各種平臺讓學生得以展示,進而提高。
我每天會安排一個學生在語文課上進行一分鐘小展示,這個展示可以是一個小兒歌,可以給大家猜個迷語,也可以背一首小詩。內容不限定,但我要求學生站在臺前儀態大方,聲音響亮。同時,我會要求其他學生給予評價。指導學生在評價中以鼓勵他人為主,語言委婉。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會在這樣的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學會用贊賞的眼光看待他人。
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學生語文表達的能力更是需要進行長期的培養和訓練。做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要抓住一切機會,從生活中入手,堅持對學生進行各種語言訓練,我們農村孩子也終會“伶牙利齒”"出口成章”的。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