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雪姣
摘 要: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高校課程改革的重點。大學是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的過渡點,大學向社會傳輸了高素質、高質量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僅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要兼顧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魄。本文將就目前高校體育公共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提出相關的建議與方法,更好地適應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關鍵詞:高校課程 公共體育 改革創新 方法建議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c)-0066-02
新的教育體系要求建立新的課程教學模式,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對課程內容教學進行創新性地改革。進入21世紀,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這里的“素質”既指科學文化素質,也指身體心理素質。在以往的教育體系中,教學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考試成績,忽視體育類的課程和學生的身體素質,經常占用學生體育課程的時間補習文化課程;隨著教育觀念的進步與轉變,越來越看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比如中考和高考將體育成績作為考試的門檻,高校將體育納入必修類課程。因此,高校體育教師需要不斷思考、探索、創造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1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專業化,教學理念明確化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轉變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需要引進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設立完善的體育課堂教學機制。師資力量專業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教學觀念更新速度快,能及時地轉變教學觀念,接受新思想,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教學觀念里,體育課不是“課程”,而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體育教師,則會有一種鮮明的“課程”意識,真正將體育課作為一門專業課,這也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基礎;(2)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在改革過程中,也會主動參與,主動了解,主動研究改革策略,對新變化做出適時的調整;(3)責任感和使命感比較強,進行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創新,需要每個體育教師、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實際體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并及時應對問題,在教學結束之后,總結和反思。而師資力量專業化也會帶來體育課程的專業化,不斷完善體育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和教學模式等。
作為高校的一門課程,體育教師就需要明確教學的目標,體育教學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為最終目標,在課堂上注重基本運動技能和健康保健知識的教授,鼓勵學生養成堅持運動的習慣,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在現代競爭激烈,節奏速度快的社會中,擁有強健的體魄是努力奮斗的基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適應高強度的工作,獲得成功,一定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毛澤東曾說過“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他認為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體魄,保持健康,更能磨煉人的心性品質。因此,毛澤東養成了冷水浴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以鍛煉他的意志力,養成了他大無畏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皆其樂無窮也。
2 增強高校體育課程的協調性,評價標準全面化(雙向評價)
體育課程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魄,也要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對壓力、挫折的接受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體育是一門全方位、多層次的課程,融合了體育技能、保健知識、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需要擴展教學層面,豐富體育教學結構。比如,在開展大學體育課——定向越野課程時,由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教師在進行定向越野課程時,要注意鍛煉學生在外界識別方向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再加上定向越野運動的競爭性,學生可以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磨煉自己的意志力,使學生有勇有謀,實現全面發展。
目前,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往往都是單向的,是從教師到學生的,以期末考試為主要考察形式。這種評價模式降低了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重要性,讓學生認為只要在體育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萬事大吉了,是不夠合理科學的。因此,需要適當降低期末成績在考核中的比例,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的表現做出相對合理準確的評價;單向評價模式需要向雙向轉變,不僅是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總體表現做出綜合評價,學生也應當有權利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出評價:可以在期末結課時,讓學生提出自己對于一學期體育課的想法,認為這學期的課程存在哪些不足,可以在課堂上增加或是減少哪些教學內容等,這也有助于教師及時反思不足之處,解決問題,實現公共體育教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
3 增加高校體育課程的可選擇性,以學生為主體
在高校教學水平和教育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課程選擇機會,滿足學生的興趣發展需要。高校的體育課作為一門公共課程,應當最大化地滿足學生對于體育項目的傾向性,向學生提供通識教育。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開展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培養并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比如學校可以在每學期期初開展體育課選課活動,開設多種體育課,像是瑜伽課、舞蹈課、籃球課等,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促進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
讓學生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體育課程教育需要不斷拓展層次結構,課內與課外相融合。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時,可以與學校相關學生社團或是俱樂部聯系起來,雙方共同學習,一起進步;可以與相關的競賽活動聯系起來,比如在羽毛球的體育選修課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表現,對于課堂表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參加相關的羽毛球比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培養。
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進行分層教學,保證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師在課堂當中進行動作示范教學也要實現分層教學,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開展不同的運動內容,進行不同的動作示范。比如當教師在講到籃球的基本動作要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一下投籃時的基本動作,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下投籃時手應該放在什么位置,身體應該要擺成什么樣的姿勢。另外,教師在講述足球的相關技巧的時候,也應該向學生示范一下足球的動作要領,比如可以展示一下傳球和射門時動作要領。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一些運動動作,讓學生對足球或者籃球運動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
4 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了大學學習生活的趣味性,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進行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時,高校應當引進專業化人才,實現體育教學專業化,完善體育教學體系,明確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育教學活動要與其他學科協調發展,在評價模式上實現雙向評價,及時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課程多元化的目標,最終真正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杰,蹇曉彬,路毅.基于“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0(11):124-125.
[2] 李明峰,劉剛.淺析學分制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資源的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4):223,225.
[3] 謝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探索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