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紅
摘 要:以徐州工程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情況為研究對象,通過與省內同類高校相同專業的對比分析,主要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招生規模、專業辦學歷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就業情況、課程設置情況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比較,以發現徐工院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人才培養 徐州工程學院 比較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c)-0122-02
自國家推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以來,大眾健身的蓬勃發展,社區體育、廣場體育、農村體育、職工體育普及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群體的普遍健身意識得到普遍提升,由此迎來了全民健身熱的到來[1]。在這一濃厚的健身文化氛圍之下,社會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度增加,這對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成為能夠勝任大眾健身指導、社會體育咨詢服務,對專業技能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就業方向的差異性,也決定了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2]。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徐州工程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情況為研究對象,以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南京體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情況為比較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網絡檢索法和對比分析法,在獲得了研究對象所涉及的六所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數據資料以后,就徐州工程學院與省內同類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差異,借助對比分析的方法,以總結問題,分析不足。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江蘇省各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招生規模
本文選取江蘇省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且招生規模相對較大的6所院校招生規模情況(現有在校生人數)進行統計,通過對江蘇省2016年各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招生規模統計分析的結果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淮陰師范學院,共招生391人,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國礦業大學,共招生281人,排在第三位的是徐州工程學院,共招生249人,排在第四位的是南京體育學院,共招生152人,排在第五位的是揚州大學,共招生143人,排在第六位的是南京師范大學,共招生115人。由此可以得出:徐州工程學院現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數249人,排在6所院校第三位,招生規模中等水平,相對于淮陰師范學院招生規模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明顯高于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和南京體育學院,這也表明徐州工程學院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方面已經初具規模,也有必要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
2.2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辦學歷史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設立與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是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與體育事業發展需求所開展的,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開設歷史相對較短。通過查詢江蘇省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的辦學歷史,均在2000年以后開始承辦社體專業,其中,開辦較早的是南京師大、揚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為2000年承辦,南京體院和淮陰師范創辦于2001年,而徐工學院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的承辦歷史較短,從2010年承辦至今僅有7年的歷史,徐工學院與省內同類專業學校相比,社體指導與管理專業尚屬于一個較為年輕的學科,人才培養依然處于一個逐步完善的階段。
2.3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比較
從徐州工程學院與省內同類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整理結果來看:徐州工程學院的培養目標為: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社會體育基本知識技能,能夠從事健身休閑服務、咨詢指導、經營管理和教學科研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各學校在突出重視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外,各學校都有不同的人才能力指標培養要求,除了南京體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以外,其他各學校均為確定為應用型人才。徐工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具有自身的特色優勢,主要領域聚焦于休閑健身、社會體育經營管理和教學科研三大層次水平。
2.4 學生就業情況的比較
學生就業反映出一個學校社會體育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甚至直接決定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定位、方向和可持續性[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作為一個面向社會體育、服務大眾體育、指導體育團體等的主要人才培養目標,在多年的實踐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內容、課堂教學內容、課程評價方式。因此,各類學校對于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除了從生源入手以外,也高度重視學生的就業工作。從江蘇省內高校學生就業情況的統計發現,近五年江蘇省社體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平均就業率90.27%,江蘇社體專業整體就業率較高。但是,通過對各學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就業對比統計發現,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兩所院校的就業率較高,分別為95.34%、92.28%,而南京師大、揚州大學、南京體院和淮陰師范的就業率相對較低,均低于85%。
2.5 課程設置情況的比較
徐州工程學院專業課程時數所占的比重為42.36%,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體育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專業課程時數所占的比重分別為43.78%,33.80%、44.54%、53.85%、31.17%,徐州工程學院專業課程時數高于揚州大學和淮陰師范學院,而低于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南京體育學院,專業課程設置所占比重為中等;學生所要修習的學分中,中國礦業大學和徐州工程學院最高,為180學分,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南京體育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分別為170、159、165和163學分,可見,徐州工程學院的學分設置與其他學校相比較高;實踐課程的學分比重中,徐州工程學院占18.33%,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體育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專業課程時數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2.35%、9.43%、25.00%、26.66%和21.27%。徐州工程學院實踐課程時數高于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低于中國礦業大學、南京體育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實踐課程環節所占的比重為中等。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徐州工程學院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方面已經初具規模,與省內同類院校相比為中等發展水平;徐州工程學院社體指導與管理專業尚屬于一個較為年輕的學科,辦學時間與省內同類學校相比較晚。
(2)徐州工程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具有自身的特色優勢,主要領域聚焦于休閑健身、社會體育經營管理和教學科研三大層次水平。
(3)徐州工程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就業率與省內同類高校相比較高,課程設置中,徐州工程學院總課程時數偏低,各類課程設置相對均衡,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不夠突出。
(4)體育產業及特殊人群健康服務也是徐州工程學院在省內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教育的最大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徐州工程學院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
3.2 建議
(1)強化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特色建設,各學校根據學校課程資源的實際情況,制定課程特色建設的最優化方案,以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為建設目標。
(2)合理把握該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通”與“專”的關系,界定好需要通的知識結構和需要專的能力結構。
(3)在課程設置上,應當增加大眾體育健身、體育經紀服務、體育決策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創業課程,進一步突出該校特色。
參考文獻
[1] 尹國昌,戴國清.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5(31):663-666.
[2] 王平.我國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調查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 張紅艷.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布局的區域差異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