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辰
摘要: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提出高校教育要把“立德樹人”和“德法兼修”放在重要位置,而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就是“立德樹人”和“德法兼修”的代表性問題。大學生作為祖國和國家的未來,每個人的大學時代同樣也是個人思想意識形態構建的關鍵時點,因此我們要深刻分析總結大學生誠信缺失背后的原因,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潮流中從社會、高校、家庭等因素入手,與時俱進地分析、解決和引導大學生培養和自覺樹立正確的誠信觀。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104-02
一、 大學生誠信缺失存在的原因
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學生接觸外界新鮮事物的能力和機會都比以往更加便利,而這種便利帶來的不僅是大學生對外交際和展示自己,拓寬知識面和激發創新思維的平臺,與此同時更有可能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社會負能量等違背正確價值觀的思想灌輸進大學生的思想深處,加之傳統誠信教育方式手段已不能吸引和產生對大學生積極的誠信教育作用。
(一)自媒體平臺的“負能量”
現在,最火的一種娛樂方式或對外展示自己的途徑莫過于借助某一直播平臺,自己做主播,將自己的特長、言論觀點展示給觀看自己的觀眾。恰恰是這些所謂的“主播”常常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講述給觀眾,其講述的部分內容是非常值得商榷和帶有“負能量”的。比如一些主播將自己曾經被騙到學會騙人后來靠“騙”發家致富的經歷編成故事講述給觀眾,時不時地傳播老實人吃虧,誠信無用論等思想。有過調查統計,我國的直播在線平臺中的觀眾90%是青年學生,其受眾面之廣,傳播速度之快令人吃驚,一些大學生觀眾由于缺乏分析和判斷是非曲折的能力,常常被一些“主播”的言論所蒙蔽。對社會的發展持悲觀態度,對正確的理想信念產生質疑,時刻不忘“利益至上”的原則,個人誠信觀嚴重扭曲,做人誠信的思想上層建筑岌岌可危。
(二)高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視不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反觀現在我們的高校教育,并沒有做到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還是以成績、科研成果等作為考查學生優秀與否的重要因素。長此以往,不少學生也將由于缺少高校的誠信教育而走上學術造假的道路。不僅在學術上如此,由于在高等教育階段缺少建立踐行正確誠信觀教育的重要環節,這也為一大批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埋下了誠信隱患,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扎實推進。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單一落后
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我們在進行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的時候如果僅僅局限于教學課本的內容以及高校教師、父母長輩等的言傳身教,這容易導致受網絡吸引的學生對傳統的誠信教育產生厭惡以至對誠信感到不屑。高校思政課在教學內容上很枯燥并且很少涉及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以及生活實際,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很難在誠信教育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學生造成思想上的“距離感”。當前我們的誠信教育方法主要是灌輸法,即高校教師直接講授誠信的理論知識,大學生被動接受,缺少師生共同討論的互動形式以及課上課下學生與老師的溝通探討環節。
二、 注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大學生誠信是大學生成才的必要條件
古語有云: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容易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投機主義等消極落后的價值觀念影響,這些落后的價值觀將阻礙大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向上發展。我們只有通過大學生誠信教育,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觀念得到提高,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增強,通過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個人主義傾向、過分追求個人利益、物質至上的落后思想。大學生的誠信素質,是直觀反映出社會的誠信狀況、高校的誠信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指標。因此,從全社會、各高校以及每一個家庭都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作為高學歷群體的集中代表,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和未來,肩負著黨和國家制定的各項事業的大任,是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只有使大學生的誠信水平提高了,才會對全社會的道德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們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引導大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也必定會影響和帶動社會的其他階層,形成全社會的誠信氛圍。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包括很多內容,但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對高等教育要德育先行的要求,而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關鍵和重點所在。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從《意見》中可以看出,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其中道德是考查素質的一個關鍵因素,而誠信又是道德的最重要方面之一,要培養合格的人才,就必須對其進行誠信教育。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
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和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布局,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中國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大國,中國是世界上高校畢業生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人才資源“小國”。在 “互聯網+”“大數據”等一系列高端科學技術飛快發展的今天,人才將引領科技發展和不斷革新,但這些人才的素質同樣決定了我國科技的發展水平,假設這些人才的誠信觀產生偏差,沒有樹立和培養出正確的誠信觀、價值觀,這將直接導致人才所帶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受阻。作為即將成為創新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即大學生群體,他們是國家通過創新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未來,大學生群體的素質在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生群體的誠信素質更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三、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對策研究
(一)建立濃厚的誠信教育校園環境
高校應改變目前“重考試成績,輕道德素質”的教學思想,高校應把“講誠信”的優秀思想滲透到高校日常教學和管理之中,應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提高到與文化教育同等的地位,對誠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視,把講誠信,樹新風,培養優秀思想品格的內容融入到大學日常課程的教授之中。將理論教育與道德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和培養大學校園內的誠信教育環境,在大學校園環境中開展良好的誠信教育、學生講堂、師生互動的環境,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正接受高校的誠信理論教育并且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強調將誠信作為處人待物的基本準則,不斷強調將誠信思想貫穿到學習、生活以及今后工作的各個方面,大力激發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對遵守誠信的大學生要大力表彰,樹立典型,對不守信的大學生要及時指導、批評,使整個校園形成一種崇尚誠信、尊重誠信、守護誠信、抵制失信的高校教育氛圍。
(二)創新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形式
創新高校對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形式,就是強調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實際,與以往照本宣科,灌輸式的教育不同,創新高校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要建立起從校領導到學院老師帶頭聯系師生、教導師生,有的放矢地開展誠信教育工作。了解當前學生真正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同時,在高校誠信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師德楷模、學術帶頭人等的誠信學術作為示范。特別注重傳統誠信教育與互聯網相結合,注重利用互聯網作為高校誠信教育工作的載體,如:設立校園誠信公眾號,定時推送誠信著作與誠信的實例,使得誠信教育更加能夠被青年學生所接受。經常舉辦校園內大學生誠信專題活動,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能夠平等、快捷、高效地對誠信展開討論。時刻謹記把學生作為誠信的教育對象,發掘、分析和總結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并運用最能使學生接受的表達方式開展誠信教育。
(三) 推進大學生誠信的知行統一
我們在教育大學生誠信的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對待誠信是否做到知行統一,不僅是提高大學生對誠信的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踐行用正確的誠信觀去指導青年學生的實踐,并形成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首先,要大力培育大學生對誠信的熱愛與向往。假如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于誠信行為的認識僅停留在被動履行的狀態,而沒有真正向往誠信的情感支持,就會發生知行脫節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和激發起大學生對于誠信的情感,能夠讓大學生在面對任何情況下都能以誠信作為自己的情感基礎。其次,大學生在增強誠信觀教育時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直觀地來看,大學生的誠信觀以及誠信的表現最終落實到行動,這不僅要求大學生要有正確的誠信認識和良好的誠信情感為基礎,同時也需要堅定的誠信信念來排除阻礙、克服惰性,將誠信觀外化為實際的誠信行為,最終將實現大學生誠信的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李學鋒.高校誠信缺失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4(9):121-123.
[2]李敏.“知行合一”思想觀照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5-119.
[3]傅維利,王丹,劉磊,李德顯.誠信觀的構成及其對誠信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10(1):44-49.
[4]陳瑋.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誠信文化建設[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27-131.
[5]李禮,李超民.論高校微信德育平臺的構建[J].學術論壇,2014(8):162-16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