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題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教師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創設情境太過夸張、不能準確把握教材命脈、否定傳統等。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們現如今應該重新審視應用題的教學現狀,并幫助學生們學會常用的應用題推理方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占據著小學數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因為應用題對于小學生們來說,可以加深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鍛煉他們的數學問題分析能力,以此來鍛煉學生們的數學邏輯思維,讓學生們形成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的意識,更好的解決應用題問題。
1、鍛煉學生們的審題能力
在解決應用題的首要步驟就是審題,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們能夠認真的讀題,將應用題的題目形成一個較為完成的腦海中結構,對于題目中的主要內容、關鍵性的字詞、數據都能夠記住。接下來的理解,就要求學生們要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正確的思路,從應用題給出的條件判斷初始狀態、理想狀態和如何引起改變的方法,改變需要應用的公式等。完成了這一步驟,學生們就達到了有效的審題工作。因此教師們應該先從審題開始,幫助學生們更好的分析題目,首先,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們將題目中的關鍵語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著重朗讀,加重讀音,并且用省略其他條件的方式將學生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關鍵信息上來,其次,教師們可以帶領學生們運用簡單的作圖方法,將題目的初始狀態、理想狀態表示出來,讓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題目,展開獨立的思考。這樣的過程雖然略微麻煩,但是學生們的思考過程從分析題目變成了直觀接受圖像條件,是一種變相的數形結合,依靠感覺和探索周圍的環境豐富學生們的感性解題經驗,在這一基礎上展開針對題目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們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等數學分析。這樣的審題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對于應用題題目的理解,同時也給學生們獨立分析題目創造了一種新的方式,讓學生們在新鮮感中不斷嘗試、積累經驗,為日后的應用題題目分析打下準確而又快速的基礎。
2、教授學生們的推理方法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往往無法再數學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突破,達到創新,而是更愿意照搬課本或是教師們在課上提供的解題方法,照搬解決,甚至有些學生只是機械化的改變數據,重新計算來解決數學問題,并不理解為何要這樣做。因此,教師們必須要讓學生們學會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以此幫助學生們理解數學應用題的出題目的、考察的知識點。而對于小學生們來說,最為基礎的綜合法和簡單的分析法是兩種最為常用、最好理解的推理方法。在小學階段的數學過程中,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鍛煉學生們的綜合性思維,因此,小學生們必須要做到最為基本的分析題目信息,分辨出無關信息和相關信息,從一些已知的有效信息入手,解決問題。隨著小學生們的年齡增長,數學知識的積累,應用題題目的難度也不斷加大,教師們就要往鍛煉學生們的綜合性解題思維方向發展,引導學生們發展數學思維,從問題入手而非往常的已知信息,反推解決這種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如果條件是已知的,則可以帶入公式直接解決,如果是未知的再考慮這個未知條件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夠得到,以此類方法分析,知道找到所需的全部信息。接下來,在帶入數學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們也要讓學生們解釋清楚,運用這一式子可以得到哪些必須的未知量,讓學生們能夠明白計算過程中每一步的含義。
3、加強學生們的分析訓練
解決應用問題,正確理解題意只是第一步,教師們還必須要確保學生們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不論是已知條件的已知數量,還是未知條件的未知數量,只有理清楚各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將數學問題轉化為計算的公式,進行解答。因此,教師們必須要重視在數學應用題問題中,學生們自身分析題目并且理清數量關系的過程,嘗試著讓學生們在弄清數量關系的同時找出合理的恰當的解題方法。學生們明白了出題人的命題意義,就會運用準確的四則運算法則對癥下藥,教師們必須要加強學生們分析題目條件的訓練,讓學生們能夠從具體的數學情境中將有效信息提取出來,講明白各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式,將這些數據帶入到腦海中構成的已有數學應用題解題框架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們必須要保持耐心,因為分析能力的增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教師們要從最基本的應用題結構開始做起,讓學生們分析數量關系,以此來鍛煉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運用為合理的數學解題方法,在系統、科學的教學設計指導下,提升學生們的解題水平。
總之,要想進一步加強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改革,從而提高學生們的應用題解題能力,鍛煉學生們的數學水平,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實際教學情況入手,從多個方面探究小學數學應用題的科學教學方法,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累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能夠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加全面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胡麗榮.芻議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5,(5):57-58.
[2] 沈正明.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16,(13):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