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文華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生“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反觀當下,部分語文教師卻違背了新課標寫作要求,教學生重視積累書本的寫作素材而忽視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重視傳授寫作技巧而輕視了文章的真情實感。“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生活作文教學應從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感悟能力及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這三個要素出發指導中學生“我手寫我心。”
關鍵詞:生活作文;觀察能力;感悟能力;命題能力
記得在一次全縣閱讀教學——散文閱讀教學研討會上,一位執教老師出現了敗筆:她在完成《春》這篇課文的教學任務后,要求學生描寫“冬天北方大雪的情景和在雪地玩雪的心情。”結果,學生都寫得很籠統:北方大雪飄飛,地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我們在雪地里堆雪人,高興極了!究其原因,南方長大的孩子從未見過北國冰封、漫天大雪的場景,甚至連小雪花飄飛也見之甚少,怎么可能寫出真情實感呢?而真情實感的缺失必然導致內容空洞,當然就談不上描寫的獨特性。除了這個教學失敗的例子,事實上,一直以來,學生就怕寫作文,總覺得不知寫些什么,總覺得不會寫。找學生談心得知,原來是因為無東西可寫所以怕,即使有點東西可寫但不知該如何寫,所以還是怕。針對現狀,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法解決學生生活作文寫作上的困惑。
方法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學生習作常見的有生活作文、文化作文、虛擬作文及悟理作文這幾種形態。生活作文是學生習作中常見的作文形態之一種,源于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學生在生活長河中,在敘述的事件中抒發對生活的感受,書寫內心的體驗,展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初中生寫作的目標有“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的表述,葉圣陶先生在《閱讀與寫作》一書中也提到:“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整個生活時時在那里向上發展,寫作的材料自會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常是澄清的。”由此可見,若要學生善寫、樂寫,作文教學應從寫生活作文抓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堅持積累語料的習慣、及時捕捉生活中的感人場景,這樣才能突破“無東西寫”的瓶頸。
1、怎樣觀察生活?觀察是一切思維活動產生的基礎。“觀”即看,“察”為體察之意。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而言,教師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要細致地觀察生活學生會無從下手,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使學生明白具體要怎樣觀察。當學生有了“用感知觀察生活”初步體驗后還可以帶領學生進入校園、公園或走進大自然學習“用心觀察”,強調學生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使學生明白:只有用心觀察,自然之景、客觀之物才會鮮活地走進心靈。
2、觀察什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要訓練他們發現的眼光。很多時候,作文難寫,并不是難在表達技巧、詞匯量不過關。事實上,只要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自然就會“有話可說”。積累生活素材,光靠幾堂作文課遠遠不夠,解決的關鍵在平時。日常生活要提醒學生善于發現,強調“去發現”的自覺性。除了課堂訓練,在平時與學生親密接觸中,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留意生活的點滴:一次春游、一次家訪、與家人的一次散步、校園落下的樹葉、春華秋實的情景??。
方法二:訓練學生感悟能力
有學生反映,自己有那么多喜歡或討厭的人物事,每周也寫周記甚至還寫日記,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到哪游玩及時寫游記,為什么還是寫不好作文?看來把學生不會作文的原因簡單歸結為缺少生活是不恰當的。有了生活卻不會感受和體會,這與沒有生活并無兩樣。試想,一個對生活毫無感覺的人即使生活再豐富,對于他也無甚可寫。其實學生寫不好作文主要是對生活缺少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要解決“寫不好”這一困惑,訓練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師應該將作文教學日常化,可以通過周記、隨筆、日記等形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訓練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教師可以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影響學生、用師生之間相互討論的觀點去提點學生,鼓勵學生在周記、隨筆、日記中抒發自己對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采擷學生思想的火花,把學生思想較為深刻、言辭較為優美的一些語段做成幻燈片進行展示,正面教育學生,智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打磨出來的,作文的品味就是在周記、日記中慢慢提升出來的。
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在一節“寫景作文”講評課上,作文要求學生“描寫家鄉的景物”,執教老師點評:很多同學都寫云髻山,有一個同學也寫云髻山,寫得很不錯,她在寫“蕉風雨韻”這一個景點時寫到:我和伙伴們走入大自然,投入家鄉廣博的懷抱,發現了許多優美的景物,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丑陋的現象:有游客在景區亂扔垃圾,有游客偷偷采摘景區的花草,有游客在景點刻字留念,這些不良現象觸發了我的思考,使我聯想到了網絡上一些關于同胞出國旅游的負面新聞,我想,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會熱愛他人的家鄉嗎?一個七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作文中能有這樣的感悟確實不簡單!可見,要想寫好作文,光有生活還不行,還得有一顆會感悟生活的心。
方法三: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
學生不愿寫作文,胡編亂造,往往與作文題目有很大關系。剛上初中,如果還讓學生寫那些老掉牙的題目或遠離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如《我的同桌》、《難忘的一件事》、《我的理想》等,沒有一點新的生活氣息,學生怎么會樂意寫呢?可見,生活作文的命題要講究藝術性。
自主命題力求聯系實際。
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靚麗動人,給人以慈祥、和藹之感,學生才愿意接近。
降低門檻,尊重教材寫作內容。
無論哪種版本的語文教材,都是教材編者高度智慧的結晶,能選入教材的內容都經過了編者的精挑細選。有些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認為教材中的寫作的題目不夠新意,喜歡自己命一些中考模擬題讓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進行寫作,致使學生審題吃力,文章瞎編亂造,剛進入初中寫作的火焰沒多久就被掐滅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在作文教學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幫助學生克服寫作上的畏難心理,走出無東西可寫的低谷和誤區,深入了解學情,從學生實際出發,使作文貼近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快樂作文。相信生活作文教學就會走進一個全新的境地!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楊宏麗. 作文因生活而精彩[J]. 語文教學通訊, 2008(z2):111-111.
[3] 葉圣陶,夏丐尊.閱讀與寫作[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