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彤
摘 要: 在農村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美術課教學,要融合當地資源,這對美術教學而言具有推動作用,它不但能使農村美術教學擺脫傳統束縛,還能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朝著新方向發展。本文以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美術課教學為重點展開論述,從改變教育觀念、因地制宜、多元化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旨在更好地展開美術課活動,為學生提高創作能力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 農村小學 美術教學 開展方式
雖然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村教育問題。它是影響我國教育事業停滯不前的主要因素,優化農村教育勢在必行。農村美學教學將鄉土化理念融入其中,能夠切實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所謂鄉土化理念是指農村生活形式與教育方式的結合體,它對農村美術教學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美術教學中將鄉土理念融入初期,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為了提升我國農村美術教學水平,要制定有效對策對問題進行優化,確保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美術課教學,為提高農村整體教學水平奠定基礎。
一、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水平停滯不前的原因
近些年,因新課改的影響不斷加深,農村的辦學條件發生了改變。我國教育部門加大了對美術教育的注重力度,但未改變農村美術課教學的滯后現象,通過調查發現,導致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水平持續不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學校對美術課的重視力度不夠。因美術課并不是考試的重點,便容易被忽視。部分農村小學未開展美術課,或是一周一節,這一節課并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指導,而是由兼職教師帶領自習,這便導致我國的藝術教育發展受到阻礙。
(二)學校的師資隊伍較薄弱,思維守舊。在農村學校中,由于欠缺專業的美術教師,美術課程大部分是由語文、數學或是班主任兼任,他們并未進行過相關專業知識培訓,因此欠缺美術基本功,思維意識守舊。這都會使學生的藝術創造受到影響,導致美術教學的發展受到制約。
(三)欠缺美術學習材料,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農村學校中,因為某些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多,導致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更不要說做一些課外習題,因為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使得學生沒有時間學習美術,這便導致家長不出錢為學生購買畫具。其次,所處的環境是一個重點因素。某些美術類材料在周圍的城鎮上沒有,即使老師講解得再詳細、再生動,學生也絲毫提不起學習美術的熱情,主要因為沒有實際操作,他們就好像在聽天書。時間久了,不管是美術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對美術課不再堅持。導致之后上課,美術教師便讓學生自行化,或是照著美術書畫,或是上自習。長此以往,對于美術課的正常開展造成極大影響,最終導致美術課變成自習課。
二、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美術課教學有效方法
通過對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水平持續不前的原因進行分析得出,對于教育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對于教育理念的革新、轉變教學思想及優化教學方法都極為重要。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如今為了更加有效地開展農村美術教育,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可以切實從幾下幾點著手:
(一)轉變教育理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力量建設。若想切實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便需要從學校領導與教師的自身理念轉換為切入點,加大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力度。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力量建設,對教師展開專業知識培訓,鼓勵教師不斷豐富自己,還需要增強美術教師應用電腦的能力,將信息化教育存在的價值在美術教學中發揮到最大。其次,將美術課的主體還給學生,確保學生的能動性。通過組織書畫等比賽,激發學生喜愛藝術的熱情,增強學生家長對藝術的正確認識,給孩子的藝術表現予以高度重視。只要切實將學校領導、教師的教育理念轉換付諸實踐,對家長與學生的觀念轉變便會順利很多,從而提高農村美術教學質量。
(二)因地制宜,運用本土資源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美術課。新課改背景下的美術教學方法是多元化的,良好的教育是需要滿足學生特點的,使他們欣然接受。教師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因為農村學校受經濟條件的限制,某些課程是無法展開的,部分課程只能在課堂中通過語言的形式展開教育工作。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在農村有許多可以利用的資源,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合理應用農村自然環境,將其與美術教學巧妙結合。在開展美術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地取材,通過應用樹葉、秸稈等材料進行創作,利用隨處可見的泥土制作工藝品。利用紙殼、瓶子、廢舊電池等展開手工制作。這些資源對于農村學生來講經濟實用,不但使他們覺得新奇,而且能發現存在于他們身邊的美。當學生利用這些材料所制作的拼貼畫、工藝品等那么漂亮,原本無趣的課堂會變得生動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不管學校地處何方、規模多大,都有屬于自己的地域特點與人文特色。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其含義,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對所要展開教學的內容進行篩選、加工。引導學生到實際生活中發現具有特色的物質、建筑、文化等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可以時常組織學生到操作以外的地方開展美術教學。通過對歷史、人文等知識的了解,學生利用自身所搜集的本土資源,利用多種主體性美術課互動展開描繪與創作。比如以家鄉風景為題,進行油畫創作;以街道為題創作版畫等。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展現他們的創作力,更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合理地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推動學生持續發展。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展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推動學生發展。不能一味地看重結果,而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由于美術屬于一門特殊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的作業存在一定特殊性,作業是驗證教學結果的主要方法。美術教師若一味地進行分級對比,則不但會阻礙學生的創作力,還會使學生的自信心遭受打擊,挫傷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因此,創作時學生要努力了解學生的創作理念,對他們的創作給予肯定。對于學生的美術作品,應該采取多樣的評價方法,不論是評語還是物質皆可,主要是對學生成長中的探索力、創作力等方面的評價作為主體依據。教師要對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給予足夠的肯定,這樣才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創作習慣,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三、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過程性評價
傳統的評價都簡單地以學生最終的作品給學生的能力進行定位,可是每個學生都有特有的生長環境,個性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表現出來的氣質就存在差異。因此,學生努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和表現作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繪畫熱情,從學生的作品發現學生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他們孩子的個性特點。
四、結語
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美術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創作力與探索力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確保學生農村美術教育質量提高的基礎。可以從轉變教育理理念,增強師資隊伍力量建設、因地制宜,運用本土資源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美術課、合理地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推動學生持續發展方面,提高農村美術教學水平,為農村學校美術課教學的日后發展開辟新道路提供有利條件。隨著新的美術課程的推進,將更加注重課程的開放性、多元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實施優質教育的重要因素。美術特色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通過對學生進行本土化、情景化的美術學習,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強化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美化生活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賴德清.有效教學的瓶頸與突破——農村中學美術課教學方式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5(24):128.
[2]熊笑娜.增強農村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5(06):127.
[3]馮藝發.淺談小學全科教育師范生美術教學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5(08):228-230.
[4]彭芳.鄉土化理念在農村美術課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5(17):148.
本文為2017年度平涼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7]PLG504】《構建多媒體下農村特色美術教育課實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