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張燕鈴 吳文欣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際間合作交流的不斷加深,社會對商務型人才的需求也隨著不斷擴大,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恰恰是商務復合型人才所必備的交際技能。目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程教育,因此,課程設置是否能滿足學生主體的需求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本研究以需求理論為指導,采用問卷調查與采訪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學生需求角度探討跨文化課程的設置以了解學生的需求現狀。這有助于從課程設置方面提高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給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學生需求 跨文化交際能力 商務英語 課程設置
一、引言
在全球日漸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各國政治經濟等方面交流日益加強。外交活動、跨國企業、國際貿易往來、商務洽談等國際間活動日趨頻繁使得國家,社會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特別是高層次的復合型商務外語交流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漸成為商務英語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許多學者都曾對跨文化交際能力下過定義,雖然沒有一個定義被普遍接受,但是學者們所下的定義和所提理論概括都承認“跨文化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地交往的能力”。
二、文獻綜述
1.需求分析的定義和分類。需求分析是制定外語教學政策的前提也是外語教學課程設計的基礎。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學的對象,學生需求的分析應得到重視。雖然教育界普遍認同了“以學習者為中心” 的主體教學思想,但在制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需求分析時,教育界以往的做法往往是“自上而下”式的分析調查,多以專家教授的意見為準,缺乏直接針對學習者的“自下而上”的實證調查作為需求分析的客觀依據。目前,國內外教育界已對需求分析的理論進行了不同方面的探討,產生了諸多不同“需求”定義和分類。
Berwick把需求分為覺察需求和意識需求。前者為教育者以別人的學習經歷為依據而設立的需求,后者指學習者本人的需求或愿望。Hutchinson& Water認為需求可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盡管需求分析存在眾多的理論,但是不同的需求理論適用的領域和主體是不同的。本文的研究主體是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研究對象是跨文化交際課程,從學習者入手分析才能得出最具實際的結論,才能最大程度地達到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在開展學習者需求分析和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從滿足學生打基礎方面的需求逐步過渡到開發潛能的需求,并確定各層次需求的重點。束定芳(2004) 將需求分析分為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兩大類。本研究認為將Hutchinson& Water分類中的學習需求與束定芳分類中的個人需求相結合更能突出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因為這樣既顯示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又符合為教學課程設計提供依據的要求。
2.課程研究現狀。課程學習是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許多學者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課程設置的問題。如陳欣從跨文化交際能力視角探索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提出了課程設置的目標性、系統性、國際化和實踐性原則,為培養外語復合型人才提供思路;史興松從社會需求角度指出,外語教學大綱與教材中應該系統安排跨文化交際相關內容和課程以同步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滿足社會需求。前人的研究集中在從總體上分析課程設置與需求分析的關系或只是簡單地闡述需求分析在課程設置中的意義,沒有從某一方面的相關課程進行具體的實踐和探討。本文將對某大學商英專業的學生展開研究調查,真實反映出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需求,從而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其他高校課程設置提供有益的參考。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本研究將以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切入點,具體分析商英專業學生的需求,了解現行商英課程設置能否滿足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建議,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2.研究對象及方法。本研究對象為某大學商英專業大三及大四的學生。本研究采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1)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2)課程設置比例的合理性;(3)滿足學生需求的可行性意見。為了進一步探討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需求,各三名大三和大四學生將被隨機抽取進行訪談。訪談以一對一音頻錄音的形式進行,每位被訪者的訪談時間大約為15分鐘。問卷調查只是客觀地了解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而訪談可更深入地了解被訪者的想法。
3.調查數據與分析。
(1)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共95.9%的學生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商英專業學生是重要的,其中認為非常重要占65.1%。由此看來,絕大多數的同學認同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商英專業學生的重要性。169位調查對象中,分別有109人和59人認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基本所有的被調查對象都覺得自己有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被訪者中認為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優秀或者非常優秀的僅占7.1%和5.3%。這說明小部分同學對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滿意。為了解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本文采用訪談的方法進行進一步探討。被訪者對于 “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基本相同,他們都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概括而言就是兩種文化之間的關系。學生2:“我覺得跨文化交際主要是指文化和語言上的不同。”學生4:“跨文化就是兩種或多種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的過程。”學生6:“在我看來,就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跨越不同類型,民族還有其他國家方面的一些文化,更加包容學習吸收好處的方向來對待這些不同的文化。”
(2)課程設置比例的合理性。對本專業開設課程整體滿意度來看,16.1%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滿意。這表明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總體上還不能滿足學生的愿望。關于本專業課程設置在各年級分布合理性來看,有57.4%的同學認為商英專業課程設置在各年級分布不合理。這說明了學生對各個年級的課程分布不是很滿意。跨文化相關課程所占比例合理性的情況也不太理想,雖然有超過56%的人認為跨文化相關課程比較合理,但是也有22.5%的人對此表示不合理。為了解學生對課程設置合理性的看法,本文采用訪談的方法進行進一步探討。學生3在采訪中表示這三門課程(中西文化對比,英美概況,英美文學)放在大三這個階段不合理。這個同學認為跨文化課程有著引導作用,在大一或大二入門的時候就開設這門課,可以提前了解跨文化的相關知識。由此可知,跨文化課程的設置在年級分布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其他受訪者也持相似觀點。例如,學生1認為,跨文化相關課程放在大三或大四開設會造成一定的學習壓力。學生3在采訪中認為“有必要增加課程”。她希望增加一些與商英專業相關的商務課程。因此,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僅依靠目前的課程設置遠遠不夠。endprint
(3)滿足學生需求的可行意見。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認為有必要在必修課或者選修課中適當增加相關跨文化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多數被訪者認為大學語文等相關教學資源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這對我們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于增加的跨文化課程是要作為選修課還是必修課,被采訪的6個同學中有2位贊成將其作為選修課,4位支持將其作為必修課。贊同將其作為選修課的同學認為興趣是在學習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習起來會比較主動和容易接受;贊成將其作為必修課的同學則認為作為必修課更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在上課頻率方面,大多數同學認為增開的課每周一到二次為宜,這樣學生可以有時間預習和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
4.啟示與展望。基于關于學生需求和學校課程設置的討論,本文提出了一些對于本校商英專業英語課程設置的改進建議,希望這些建議對本校及其他高校的商英課程設置有啟發作用。
(1)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大部分學生對于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很重要,而跨文化相關課程又是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的主要載體,因此跨文化課程的相關設置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十分重要,希望學校能夠根據學生需求對英語課程設置作出相應調整。
(2)調整課程設置;1)學校可以將課程合理安排到大一大二,以此減少大三大四學生的負擔;2)商英課程與跨文化課程的比例應該控制在2:1左右,上課頻率可以控制在一周一到兩次,并且在跨文化課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商務方面的知識。
(3)在必修課或選修課中增加跨文化課程;不管跨文化課程是作為選修課還是必修課,同學們都樂于接受。學校可適當根據學生需求和意愿,適當在必修課或在選修課中增加跨文化課程,并且根據具體情況設置課程性質。
(4)改善教學資源;受訪學生中同學普遍反映現行教材有些過于陳舊,內容空泛,難以符合學生需求,因此,學校應該選擇與時俱進的教材;同時,增加與跨文化交際課程相關的本土文化教材,例如大學語文。另外,被訪學生呼吁學校舉辦與跨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以跨文化交際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講座,論壇等,為培養高素質的商英復合型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曹德春.商務英語本科專業若干方向的商務內涵建設構想[J].山東外語教學,2014(3):20-39.
[2]PERRY L&SOUTHWELL L.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Models and approache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11,22(6):453-466.
[3]陳宏志,王雪梅.基于需求分析探索我國英語專業研究生培養[J].外語界,2013(2):11-23.
[4]劉輝,王斌華.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需求調查及其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2003(3):34-38.
[5]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 2010(2):120-123.
[6]王春暉.需求分析理論視角下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J].商場現代化,2009(29):95-96.
[7]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出版社, 2004.
[8]陳欣.從跨文化交際能力視角探索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J].外語界,2012(5):6-73.
[9]史興松.外語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社會需求分析[J].外語界,2014(06):8-79.
【基金項目】廣東海洋大學2016年度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CXXL201615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徐瑩(1986-),女,廣東海洋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英語教育。
張燕鈴(1995-),女,廣東海洋大學英語專業(商務英語方向)學生,研究興趣為商務英語。
吳文欣(1995-),女,廣東海洋大學英語專業(商務英語方向)學生,研究興趣為商務英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