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康生 陳永國
【摘要】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在英漢翻譯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為翻譯教師在翻譯課堂中提供許多鮮活的、典型的翻譯例句。它在解決教師缺乏與翻譯技巧緊密結合的翻譯例句等方面提供了其他翻譯工具無法解決的幫助。本文通過研究如何在翻譯課堂中合理使用平行語料庫使翻譯課堂重新充滿活力。
【關鍵詞】平行語料庫 翻譯教學 運用
一、國內高校翻譯教學現狀
為了了解我校翻譯教學現狀,筆者制作了120份關于我校英語翻譯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在外國語學院13級的6個英語本科班大三學生群體中發放,發放120份問卷,回收120份問卷,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統計、分析,發現我校翻譯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53.3%的學生認為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目的是以傳授翻譯技能為主,56.7%的學生認為翻譯教師在備課中充分考慮到了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和教學方法三大要素。53.3%的學生認為教師教學環節較完善,時間安排較好;50%的學生認為家作和課后練習數量較少,56.7%的學生認為翻譯老師從未根據學生的具體翻譯能力分不同層次進行作業安排。45.8%的學生認為老師對所布置的作業偶爾進行一次認真的批閱,31.7%的學生認為教師能夠及時有效地檢查和批閱所布置的作業。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學生對于老師所布置的作業的數量和批改態度不是很滿意,翻譯教師布置作業較少,批改次數較少,所布置的作業內容也沒有考慮到難易度的區分。
從表2我們可以發現,35%的學生認為翻譯老師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不征求學生意見去改進教學方法;更為嚴重的是55.8%的學生認為老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以講授為主,照本宣科;52.5%的學生認為老師善于使用各種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50.8%的學生認為老師會組織大家一起課堂討論。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大多數翻譯教師依然使用的是較為傳統的翻譯教學方式:教授翻譯技巧,布置翻譯練習,核對練習答案。固定套路三部曲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翻譯課堂索然無味,慢慢失去對翻譯的興趣。
從表3我們可以發現,66.7%的學生認為老師的教學只是有時語言生動,講解清楚,思路清晰,重點和難點突出;30.8%的學生老師講授內容和舉例陳舊,脫離實際生活,枯燥無味;41.7%的學生認為老師對于教學過程沒有安排,比較平淡,沒有高潮;23.3%的學生認為老師主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學習狀態,不太關注開展合作學習;77.5%的學生認為老師培養學生的翻譯理論、技能和實踐能力方法一般,傳統,陳舊,沒有創新。綜合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翻譯教師的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實際生活,不敢大膽創新,嘗試用新穎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導致課堂平淡,無生氣。
從表4我們可以發現,47.5%的學生認為老師所布置的課后翻譯練習選擇比較隨意,代表性不夠強,效果一般;59.2%的學生認為老師的課堂效果不高;55.8%的學生認為經過一個學期的翻譯學習,他們的翻譯能力略有提升;38.3%的學生認為幾乎沒有提升,仍有3.4%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提升。從以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翻譯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傳統,教學內容脫離生活,不注重培養技能,課堂氣氛枯燥無味導致學生失去了對翻譯的興趣。
調查問卷中主觀問題的調查結果統計:
1.調查學生認為翻譯課堂存在哪些問題,問題的嚴重性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如下:(1)翻譯課堂枯燥無趣;(2)教學方法單一、傳統,沒有新意;(3)授課內容陳舊,脫離實際生活,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學完之后,翻譯技能仍然沒有提高;(4)教學手段單一,老師一言堂現象嚴重,照PPT念,照本宣科,缺乏互動;(5)翻譯技能講解不清,很多學生學完之后依然不會翻譯。
2.阻礙學生翻譯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按重要性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如下:(1)詞匯量;(2)語法;(3)中西兩種語言的差異;(4)中西文化的差異;(5)翻譯技巧;(6)翻譯理論;(7)表達能力;(8)興趣。
3.學生希望從翻譯課堂中獲得哪些能力?按愿望強烈程度依次排列如下:(1)各種實用的翻譯技能;(2)英語思維方式,能夠翻譯出地道的英語;(3)能夠快速而準確地進行英漢互譯,包括口譯和筆譯;(4)能夠翻譯出來源于生活中的句子和文章。
4.學生期待的翻譯課堂是怎樣的?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如下:(1)有翻譯理論,也有翻譯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2)教學方法多樣,課堂生動有趣;(3)培養學生自主翻譯的能力;(4)授課內容新穎,貼近生活,翻譯技巧有針對性;(5)多教授一些中英語言文化知識。
5.學生是否知道語料庫教學法?翻譯教師是否使用過何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受調查的120名學生中無一人知道語料庫教學法,翻譯老師也沒有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二、雙語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語料庫在開展語言學基礎和應用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語料庫便應運而生。運用雙語語料庫能夠較好地解決教學中一言堂現象,例子缺乏生活化和語境,光有翻譯理論,沒有翻譯技能或講授翻譯技能過于抽象,學生對于翻譯沒有興趣等問題。雙語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運用:(1)檢驗搭配組合是否恰當;(2)提供詞典以外的多種譯法;(3)為講解不同的翻譯技能提供大量的例子。
1.檢驗搭配組合是否恰當。對詞語搭配的認識對翻譯出地道的英語至關重要。語料庫的引進對于提高學生的詞語搭配能力有極大的幫助。Johns認為學習者應有機會接觸語料庫的原始語料,并提出數據驅動的學習(DDL,data-driven learning)的概念。當學生面對大量真實語料時,他們可以采用歸納的方法,遵循“觀察-假設-試驗”(observe-hypothesize-experiment)的模式。通過對真實語料的觀察,總結詞語的常用語義和典型搭配行為而傳統教學法遵循“講解-練習-產出”(present-practice-produce)的模式不利于學生積極地發揮。例如“看待問題”這一搭配的翻譯,學生通過意義解釋以及類比和推斷選擇搭配詞,受母語遷移和教學遷移的影響,學生會選擇“treat”與“problem”搭配,學生在心理翻譯過程中錯誤地把這個詞與漢語中的看待與對待等同起來并按照漢語的搭配模式加以運用。但如果學生學會使用雙語平行語料庫,學生可以在檢索中發現地道的“看待問題”的表達方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供詞典以外的多種譯法。詞或詞組在字典中所體現的意思與實際該詞或詞組在具體某一翻譯單位中出現的意思往往有出入。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中不僅可以提供字典中所收集的意思,而且還能提供它的具體語境意義。因為它所收集的翻譯語料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里面的例子都是生活化,具有鮮活的特征,因此它所提供的翻譯并不會拘泥于字典中所提供意義,它會根據具體語境來進行翻譯。試看一例:
原文:Dont we all agree that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But I believe Your Excellency will agr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still leaves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and that the non-governmental…
譯文:不是都擁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我相信閣下也會同意,我們雙方關系發展得還不足,兩國的民間經濟技術合作還很薄弱。
原文中的第二個agree譯成了同意,這是agree在字典中的基本意思,而第一個agree譯文翻譯成了擁護,這個意思在字典中沒有,屬于譯者根據上下文的靈活處理。
3.為講解不同的翻譯技能提供大量的例子。教師在教授翻譯技能時往往會碰到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在講解某一具體翻譯技能時找不到相應的例子加以作證,導致翻譯技能講解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因為得不到相應的例句進行理解也聽得云里霧里。如果翻譯教師在教學時能夠引入英漢雙語語料庫,那么他的教學將會如魚得水,如虎添翼。翻譯教師可以在課前備課時,在語料庫中搜集所有他課堂上所需要的翻譯例子來輔助他的教學,比如:
教師在講解定語從句的譯法,定語從句的譯法分為前置法、后置法和融合法。當老師在講解定語從句前置法時可以從語料庫中挑選出一下典型例句加以作證:
“How could a great paper like the Washington Post, full of brilliant editors, get so involved in its own conceit and arrogance to pursue a story which its own staff was saying was fabricated from the beginning?”
“像《華盛頓郵報》這樣一家擁有許多出色編輯的大報,為何自以為是和高傲自大到如此地步,竟然追求一篇連自己的編輯人員從一開始也認為是虛構的報道?”
三、結束語
翻譯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英漢互譯的核心翻譯技巧,并且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這些翻譯技巧從事基本的翻譯工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始終圍繞這個目標而努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借助英漢雙語語料庫。學生在課堂中也會因為語料庫的引進而變得更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翻譯課堂重新煥發生命力。
參考文獻:
[1]Kennedy,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1.
[3]衛乃興.語料庫應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西省教改課題研究成果,課題題目: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研究,課題編號:JXJG-15-22-7。
作者簡介:賴康生(1984-),男,江西贛州人,萍鄉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