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究在高中生物課堂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意義,提出“引”“講”“挖”“用”四種在課堂上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51-02
核心素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學科教師要在核心素養的框架下,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依學科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實現殊途同歸。生物學科也有自己的獨特方式,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奧秘,培養學生的科學觀與創新意識,關注環境與社會,培養敢于擔當的,有國家情懷的合格公民,這是生物學科教師的使命。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教育的意義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落實。21 世紀初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繁、難、偏等問題,并在培育學科素養方面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廢棄了原來的教學大綱,出臺了課程標準,對學科教育教學目標達成設計了標準,但對學科知識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要求,也使得課程內容相對偏多;而且課程標準對學科素養、學科能力的具體內容、培育途徑及評價要求較為籠統,可操作性不強,導致教學實踐雜亂。也給不少教師有意無意地以“夯實雙基”“拓展視野”“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為借口,在課堂上教授了過多知識、安排超負荷訓練。這樣的教學,剝奪了學生深度學習、合作交流與體驗成功的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等,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適應自身可持續發展、適應經濟社會變革、滿足國際競爭的需求?教育部審時度勢,提出了“要組織研究提出各個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 最終確定把核心素養體系放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放在基礎地位。經過專家團隊的研究探索,最終形成《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成果報告。
核心素養是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是教育任務使然。人的全面發展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素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我們從事的教育活動,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學科地位與作用,要從傳統的重知識傳授轉到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上來;其次,要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以核心素養統領教育行為,以教材內容為主線,根據章節內容的不同,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構建具有學科特色、章節特點、核心素養呈現多樣的多彩核心素養教育格局,形成有學科鮮明的核心素養教育模式。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策略
核心素養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在學科教學上要有具體的體現與落實,不同學科有自己學科的特殊性,只是殊途同歸。比如,生物學的核心素養是學習高中生物學過程中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由四個要素組成,即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學生的發展是教育下的發展,是學科知識的積累,綜合能力的發展;學科教學對人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需備教材與備學生。這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下面以生物學科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核心素養教育。
(一)引——引導學生探究,引起學生共鳴。引是引入,是激發。傳統的教學也有引入,引起興趣,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求知欲。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特別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環境下,筆者覺得這種“引”,應注重在材料的選擇上,生物教師要關注最近發生的生物科技重大事件,從中攫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內容,以此增加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比如在講細胞工程,可以介紹最近科技部公布的“干細胞及轉化實驗”,讓學生了解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視,了解生物科教的前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科學精神與國家情懷,拉近與社會之間的距離,貼近生活的實際,塑造美好心靈,逐漸成為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國家公民。
(二)講——講是講生命的事實,講生命的規律,讓學生體現生命學的味道。傳統的教學中,講就是講授法,講授法的特點就是講,講也是教師的基本功。現在關鍵的是講多少?講什么?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是生命的科學,本身就非常有特色,是研究生命的,生命是靈動的,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如果我們講的內容是缺乏生命力的,本身就不符合生命學科要求。因此,我們講的應該是生命事實,從事實中找到生物的原理,再從生命的原理中,尋找更多的未知。從人的思維發展來看,就是創新思維的訓練,也是能力發展培養的過程。我們摒棄功利主義,反對大量的機械背誦與題海戰術,回歸生命課堂本質。
(三)挖——挖掘學生關心的問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挖就是將學生的興趣引向深入,探索知識生成的過程。特別是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很快,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這樣看似教師的作用被弱化,實際并非如此,教師主導作用更突出,要求更高。如果教師挖得不夠深,生命課堂就失去生命力。大家熟知的中國宇宙飛船的升空,是國人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作為生物教師如何引發學生對航天技術感興趣,又聯系到航天與生命關系?如果教師沒有挖的功夫,就不能讓學生產生更多的聯想。如果挖到位了,學生會有探究的欲望與動力,就能激發學生對遺傳育種、對人類失重的生命狀態的興趣,使航天夢與宇宙生命夢結合起來,努力探求生物奧秘。
(四)用——是運用,是運用概念、原理等解釋生命現象,并能關注社會,初步學會判斷并能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方案。用是運用,是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科的學習既是知識的積累,也是能力的發展,更是人類思維結構和方式的變化。在綜合素質發展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維發展的變化。在平常的學習中,很多時候都是以作業練習為載體,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通過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能力的高低。其實不然,對學生的能力發展評價,不應該拘泥這樣的評價方式,應注重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問題的思考力,特別應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能看到很多的花花草草,面對美麗的花卉,有心、用心、細心的學生可以發現很多生物學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若能通過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分析與判斷,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再如,世界上每一次變異的病毒或細菌的出現,如埃博拉病毒、剛開始都會引起疾病的傳染,再引發社會恐慌,但最終都會被人類所征服。再次說明,掌握了科學理論與原理,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
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科教育是整體教學的一個方面,如何融入并積極發揮各學科的獨特作用,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每一位教師應該在教學園地中,因地制宜,因科制宜,因勢利導,在學生核心素養的框架下,扎實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努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推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J].中小學管理,2016(2)
[2]吳成軍.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高考命題[J].中國考試,2016(10)
【作者簡介】甘培榮(1964— ),男,廣西容縣人,桂林市第五中學校長,桂林市教育學會生物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綜合管理。
(責編 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