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情
【摘 要】本文以考試大綱為指導,針對全國高考歷史卷試題第 41 題的答題難點分析原因,并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提出應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樹立正確批判意識的具體策略,以期找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措施,從而實現歷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歷史教學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批判性思維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129-02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歷史)》明確指出:“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次修訂的考綱明確把“發現問題”作為高考所考量的一種能力,列入了考試大綱的考核目標。
據統計,歷年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第 41 題的得分率一直較低,該題不僅要求學生能辯證地思考問題,更重要的是會運用批判性思維推導出新結論——可理解考生自己提煉出的理性認識。近年來,筆者通過與參加高考歷史改卷老師的交流得知,大部分考生不能快速地從提供的材料中找到一個審題著力點和解題突破口,即發現問題的能力較弱。該問題提醒一線歷史教師:歷史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知識,老師不應直接給出結論或是叫學生直接接受課本列出的現成結論,應該鼓勵學生從材料中發現問題,提煉自己的觀點,且能從多角度進行闡釋論證理論。而直接閱讀是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能力。所謂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良好判斷的基礎上,使用恰當的評估標準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進行判斷和思考。
心理學家理查德·保羅與琳達·埃爾德在《批判性思維工具》中把批判性思維發展劃分為 6 個階段(見圖 1),多數人都停留在“魯莽的思考者階段”。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批判思維,以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所謂師者,榜樣也。師生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教師的思想觀念有時甚至比教授教材內容更為重要。因此,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在教材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必須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
首先,教師要樹立新的教材觀。目前高中歷史教材有四種版本,四種版本的教材在素材選取、內容編排、語言表述甚至史學觀點等方面有較大差異。誠然,教材不是教與學絕對的權威,它只是編寫者對歷史的一種主觀解讀,教材的主要價值在于增進使用者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給使用者以啟迪,但它絕不是歷史的全部與唯一,僅是歷史教師教學中的“輔助資料”。
其次,提供情景材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主動性。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一個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在平日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自主地對材料進行分析、學會多角度思考,具備質疑精神。
筆者在講授人民版教材必修三專題六“神權下的自我”內容時,在引導學生結合文獻和圖片材料分析比較“文藝復興前后作品內容、形式、思想的區別”內容后,還介紹了岳麓版教材中關于“人文主義內涵”的概念:“所謂人文主義,其核心內容是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而不是教會強調的滅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盲信的愚昧思想。”在閱讀完提供的材料后,很快有學生提出了問題:人文主義在提倡人性的同時,并沒有反對神性,當然也有學生認為——人文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發現問題后,教師便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文藝復興作品的題材和歐洲宗教的地位等角度分析問題。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被激活,大家積極、興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比較兩個版本史學觀點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求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建立平等師生關系
中國教育報曾刊登了一份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分析數據可知,當前學校師生關系以民主型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權威型、放任型的師生關系。權威型、放任型的師生關系最終必然會導致學生不敢或不愿主動提出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整個課堂可能都是教師的“一言堂”,這對培養批判性思維是非常不利的。相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具發現問題的靈性、提出問題的膽量,而批判性思維正是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培養出來的。首先,學生在勇敢說出自己的疑問時,其潛意識里必然已對自身說出的疑問進行過一個思維上的判斷,這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批判性思維的一部分,可以視為批判性思維的萌芽。其次,疑問提出后,學生自身也會對疑問進行一個闡釋論證,這也是對批判性思維的一次有效鍛煉。因此,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應該盡量給學生一個“放飛個性”的課堂,哪怕學生說錯了,也要微笑著點評,讓學生不會有羞愧感,這樣學生才會在下一次的發言中勇敢表達觀點。筆者在講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一課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與學術思想三者間的共同點三人的政治思想都主張批判君主專制、限制君權,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經濟思想都主張工商皆本;學術思想都主張經世致用),筆者在與學生做眼神交流時觀察到有位學生欲言又止,想發言卻又不敢發言,這時筆者微笑地點她的名字并鼓勵她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位學生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嗎?”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及時給予了贊許,并要求學生就“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這個問題,要求學生課后通過搜尋網絡、查閱書籍收集有關先秦漢代儒學、宋明理學、17 和18 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比較,最終做出自己的判斷。學生最后得出了他們自己的結論: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并不否定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只是試圖通過“原君”找到一種理想化的君主原形——先秦儒學的原初、原典;他們反對和批判被后人改造了的儒學(如君主集權、君為臣綱、重農抑商等,都是儒學后來增添的內容),尤其是宋明理學。這一時期的思想活躍局面實際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活躍,是儒家思想的新發展,并不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等,對學生自己經過思考后得出的結論,使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遠超出教師的預估。
實踐表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思考。相信只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定能得到一個飛躍的發展。
三、樹立正確批判意識
在平時開放性試題的答題訓練時,教師經常會發現部分的學生會因“批判”而“批判”,在無意識中違背了歷史學科求真、求實的原則。所謂歷史批判性思維之“批判”,是在占有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用自己的頭腦多角度思考歷史,得出自己的、真實的問題而不是刻意追求顛覆歷史,以期對傳統觀點或教材觀點的推翻。
歷史教師應大量閱讀歷史書籍,積累歷史研究和教學的基本史料,同時應不斷攝取歷史期刊、歷史專業網站所刊登的史學新成果了解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對于一些有思考價值的,或同一事件不同專家看法相反的文章可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辨析其不同論據的合理性,從而總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閱讀高全喜《政治憲政學視野中的清帝〈遜位詔書〉》后,筆者曾節選其中的部分內容,印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圍繞“清帝《遜位詔書》”的主題自行擬訂一個具體的論題,展開簡要的闡述。在評價學生所做的歷史小論文過程中,筆者評價的主要標準是判斷是否有獨到的見解,是否“有自己的頭腦”,另外,能否用充分的史實與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力求學生思維的創新和思辨能力的形成。
相信還有很多方法等待教育工作者去探究,只要教師們將類似的科學教學方法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定能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最終從“魯莽的思考者”轉變為“高級的思考者”,真正實現歷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歷史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M].侯玉波,姜佟琳,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張大鈞.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57
[4]第斯多恵.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創造力發展:學校教育的題中之義[N].中國教育報,2012-12-24
(責編 周偉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