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菡
[摘要]《經濟學基礎》是高職財經與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和基礎課程,但該課程無論是在學生學習中或老師教學中都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深入了解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給予正確的認識,積極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度以及參與度。
[關鍵詞]《經濟學基礎》;核心課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經濟學基礎》是高職財經與管理類專業不可缺失的基礎和核心課程,它包含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大板塊,是學生學習經濟學以及金融、貿易、管理等相關專業課程的基礎。同時,《經濟學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強、實踐意義大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經濟分析方法和數學模型的建立,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也能為學生今后從事經濟類相關工作提供了技術以及理論指導和支持。此外,在教育部推行的關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應以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的發展,培養出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廣、素質高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而高職《經濟學基礎》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更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而,其對培養社會經濟需求的人才具有關鍵意義。
然而,在目前《經濟學基礎》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這無疑會影響了高職財經管理類學生的專業發展。因此,承擔該課程的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開展對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深度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幫助《經濟學基礎》課程更好地開展。
一、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能力偏低,數理基礎薄弱
高職學生基礎較差,總體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也偏弱,尤其是數學方面。一旦涉及到數學問題總會產生抗拒心理,經常有“不想學,學不了,學不會”的想法。而經濟學基礎的內容中又涉及到了很多數學方面的知識,包括公式的推導、圖形的分析理解和數學模型的建立等,這使得學生很難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加重了老師教學的難度。同時,《經濟學基礎》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及數學模型具有內容抽象、邏輯性和系統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感到枯燥、晦澀難懂。而且如果學生不注重“課前預習、課后小結、課余復習”的話,往往會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后續章節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二)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效果差
高職《經濟學基礎》濃縮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大板塊的內容,包含了至少有十三、四章節的內容,課程安排是一個學期講授完成,對于財經管理類專業而言,該課程一般設置為三個學時/周,而非財經管理類專業只有兩個學時/周,這意味著授課老師基本上一周要完成一個章節的教學。繁重的教學任務將使老師無法對知識進行更詳細系統化的講解,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三)教學方法陳舊,缺乏互動性
在《經濟學基礎》的授課過程中,由于課時少而內容多且難,許多老師只能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味地將內容灌輸給學生而缺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也忽略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性以及參與度,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經常會出現“一問無人答、一問三不知”以及“人在課堂,心在外”的情況,嚴重影響老師的教學效果。
(四)教材內容過時,缺乏創新性
高職《經濟學基礎》教材版本眾多,但基本都是根據國外教材重新編寫而成的,或是直接使用國外教材的翻譯版。這些教材都是以外國經濟現象、經濟制度為研究對象,涉及的案例也是照搬國外教材的,缺乏對國內經濟制度、經濟現象及經濟發展的分析,缺少以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為主的案例,這無助于學生了解并解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及經濟改革的問題。
(五)考核方式單一
《經濟學基礎》采取的考核方式主要為紙質閉卷考試,雖然題型多樣,包括選擇、填空、判斷、名詞解釋、簡答和圖形分析等,但是考試的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考核,忽視了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學生經常是考前幾天臨時抱佛腳,對考試重點死記硬背,考完隨即拋之腦后,什么都忘記,因而,無法達到經濟學教學的真正目的。
三、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一)理論聯系實際,實際充實理論
《經濟學基礎》內容較為枯燥、晦澀難懂,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應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將理論知識與現實情況結合起來,以實際印證理論,理論詮釋實際。再者,應擴充符合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案例,將西方經濟學的內容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使學生不僅能了解西方經濟制度發展的情況,更能了解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實情。特別是在講到生產與成本理論時,應與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如何在創業時進行生產與成本的分析。
(二)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大膽取舍
由于經濟學基礎內容多、課時少,因而,在教學時應對教學內容增刪補調,大膽取舍,不應過分追求完整性和系統性,“過于完整”和“過于科學”往往會使教學枯燥無味,教師應清楚認識到“講的廣不如講得精”。因而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根據每學期教學日歷和課時的情況,選取教材的重點章節和重點內容進行詳講和答疑,其它的可以作為課后的閱讀材料,由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自學解答。
(三)互動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應拋棄“填鴨式”、“滿灌式”的教學方式,采取互動體驗式教學,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式探究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采取課前演講、課堂討論乃至課堂辯論等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如設計課前十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各類經濟現象的分析演講,提升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對財經新聞的關注度。同時,可以邀請一些企業高管進行授課,并就一些經濟熱點問題進行交流探討。此外,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各類企業、校企合作基地或實踐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書本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去,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提前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了解自己所出專業的行業性質和工作內容,為今后從事的工作打好基礎。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生動性
在《經濟學基礎》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結合多媒體計算機的優勢,將文字、圖形、音頻或視頻等媒體教材展現給學生,營造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特別是在涉及一些圖表的分析或模型的建立時,可以通過計算機圖形顯示、動畫模擬,將過程一步步拆分細化,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整個流程,刺激學生的形象思維,有效地提高學生地理解程度,降低老師地授課難度。
(五)互聯網+教學,實現課外輔助教學
老師應利用互聯網優勢,積極采取互聯網+教學的教學模式,并實行老師指導、學生管理的方式,實現課外輔助教學。對此,老師可以建設《經濟學基礎》課程網站、論壇、公眾賬號或是討論群,及時上傳課堂講授的課件、教案、題庫和案例分析等材料,并實時推送一些經濟熱點的文章、視頻演講以及知名的刊物,豐富學生課外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此外,老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當前微課、“翻轉課堂”和可汗課程的形式,將上課講授的重點、難點內容制作成微視頻,讓學生隨時隨地能使用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進行學習。通過互聯網+教學的教學模式,能使線下教學與線上輔導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助,并實現遠程教育。
(六)多種考核方式并進,完善考評制度
應將傳統單一的閉卷考試轉變為多種考核方式并舉,進一步完善考評制度。首先,課程的總成績可以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以及期末成績組成,平時成績包括學生課前的演講以及在討論會、辯論會或其它互動教學模式的表現情況,而期中及期末成績,除了筆試外,還可以采取口試、答辯和現場測試等多種方式,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總之,《經濟學基礎》對于高職財經管理類學生而言是一門至關重要的課程,因而,教師一方面應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應通過各種途徑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出專業素質高的高職學生。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