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凡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中職語文教學也有了相應的轉變。為了提升教學效果,達到新課改的目標,教師應鼓勵學生進步,增強其自信心;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提升語文的實用性;將漢語與英語進行對比,使學生領略到漢語獨特的魅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確保正常的教學進度。
【關鍵詞】欣賞教育 課程改革 中職語文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52-02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自學能力與聽說讀寫素養(yǎng)。教師需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適應新時代下的語文教學要求。為此,教師應注重學生需求,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式,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探討在新課改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師提升課堂效率、滿足素質教育要求應做出的轉變,具體內容如下:
一、加強賞識教育
學生在剛剛進入中職學校時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逆反心理、崇拜心理與好奇心理較為常見。教師應掌握這一普遍規(guī)律,依據他們的心理情況進行輔導,保護其好奇心,正確引導崇拜心理,消除其逆反心理。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鼓勵與贊揚,教師應為學生的進步而喝彩,肯定他們性格、能力方面的優(yōu)點,培養(yǎng)學生自信,增強其對知識的興趣,使其主動探索知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改善課堂氛圍,避免其因挫折、失敗而喪失對知識的渴求。只有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尊重教師,信賴教師,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發(fā)揮賞識教育的價值,推動學生能力的發(fā)展。為此,教師需給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鍛煉思維能力,增強其創(chuàng)新意識,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賞識教育應做到適當,并且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可過度鼓勵與贊揚,否則,將無法增強學生信心,產生不良后果。同時,教師應創(chuàng)建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探討,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這種教育方式將產生良性循環(huán),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將語文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語文課程最終要運用至生活中,脫離日常生活,簡單強調測驗成績會使知識變得機械死板,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教師是教學的主要負責人,其應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使語文知識貼近實際生活,增強語文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課堂質量,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將語文知識引入生活的方法較多,在實際運用中要妥善進行選取,可以將幾種方法有效結合起來。運用生活經驗理解語文知識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設計一種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借助聯(lián)想或想象將知識與生活結合,將枯燥的文字想象成一幅美好的畫面,或者是現(xiàn)實中的某一場景,或者是栩栩如生的某個人物。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表達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從而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對比英語與漢語,領略漢語的獨特魅力
漢語的詞匯豐富,表意或明確,或含蓄,常常是意蘊深遠,感人至深;英語表音,有嚴謹的語法規(guī)則,句子自然流暢。兩種語言側重點不用,各具特色,都有著自身的語言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英語與漢語進行比較,通過聽說讀寫等訓練方法領略漢語的委婉之美以及英語的率真之意。教導學生歸納這兩種語言的特點,從而使學習回歸到語言本身,展現(xiàn)語言的奇妙以及文化的美感。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本內容,教師需要適當進行擴展,引進時代性與趣味性的文化內容,向學生展現(xiàn)文本中蘊含的精神,從而增加學生積極性,便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深入掌握,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效率。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而學生只需被動的接受,無需進行自主思考與探索,教學效果不佳。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需要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導者,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將其中的內容演繹出來,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自學能力、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為此,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揮他們的能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本知識,找出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并盡力解決,采用這樣的方式來增強他們的自學能力。
總而言之,中職語文教學需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改進,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將語文知識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進步,增強他們的信心,進而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喬蘭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困境及創(chuàng)新策略探究[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 2016(3):62-63.
[2]鄒銀榮. 新課改下中職語文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探索[J]. 長江叢刊, 2016(27):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