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綜述了人格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分析教師日常行為對學生人格塑造的造成的影響,提出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以自身言行為范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的人格塑造。
關鍵詞:人格塑造 小學教育 日常行為
小學是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教師作為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不僅承擔著完成課程內容的責任,自身的言行舉止更是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人格,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個性特征,具有穩定性和傾向性,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識。在教學日常中,學生的人格形成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向他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養成正確的道德品質,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對小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一)人格的內涵
人格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心理學家將其定義為一種個性特征,幫助大眾對其有一種大概方向的理解。然而人格內涵卻是一種較為復雜和豐富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個人對社會的所有感知,無論是道德、個性、興趣、情感還是智力、責任心、執行力、榮譽感,都屬于人格的范疇。一個人的人格,是對其態度、信念、道德的真實反映,體現了其做人的基本原則,是規范自身行為的最佳途徑。在不同的專業情境中,人格具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從社會學角度看,人格體現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人格又展現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基于法律的定義,人格是作為一個人的資格。總而言之,人格的塑造,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作為學生的主要效仿人群,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格。
(二)在小學階段塑造學生人格的作用
人格塑造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健全的人格,作用于人的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以及創造力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還處于兒童階段,情緒的掌控能力達不到成人水平,塑造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正確控制自身的情緒,減少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習效率,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其次,隨著學習難度地不斷增加,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在小學階段鍛煉學生人格,有利于協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應對各種外界壓力。最后,基于素質教育要求,現階段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越來越重視,而人格養成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也具有積極作用,在小學階段積極塑造學生的人格,是保持學生人格特性的重要途徑。
(三)影響人格塑造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受到生物遺傳、社會文化、家庭環境、學校教育以及個人主觀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小學階段學生人格塑造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日常行為,是學生對正確價值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直觀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講,學校教育是人格養成的主要途徑,教師作為教學主導,無論是無意識的日常行為還是有意的引導,對小學生的人格塑造都造成了最直接的作用。
二、教師日常行為對小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
(一)幫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小學教師的日常行為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學生的精神養料,往往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有著積極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還停留于基礎層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嚴格規范自身的言行,傳輸正面的意識、理念,是幫助樹立學生價值觀念的方式之一。教師的日常言行也是其自身人格魅力的體現,所謂言傳身教,只有教師本身是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才能有助于學生個人的人格塑造。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是學生步入素質教育的良好開端。教師日常行為,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典范,如果一個教師只對學生進行空泛的理論教育,不能使學生正確認識知識內容的本質,是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教師要重視日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時刻注意自己在跟學生接觸過程中的行為舉止,為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樹立最基本的標準,引導學生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三)有助于學生道德素質提升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授學生必需的知識內容,以自身的行為舉止、道德素質,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示范。教師的日常行為體現了自身的道德素質水準,一個道德修養極高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其良好道德行為,成為優秀的道德范例,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道德素養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規范一個人社會行為的重要標準,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程度是最高的,教師要利用這個特點,以自身的道德標準,為學生的道德修提升,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三、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人格
(一)重視習慣養成教育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人格塑造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比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教學目標。一個良好、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效率,以致于取得優異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養成教育,規范日常行為,對學生的言行、態度進行有效培養,對塑造學生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影響因素。“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論學生和老師的相處時間,往往是勝于家庭相處時間的。教師的行為相比言論,會對學生的教育造成更大的影響。教師要在班級、學校這種小型社會環境中,營造和諧開放的教育環境,為學生的人格養成提供土壤。
(三)培養競爭、合作精神
一個健全的人格,少不了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勇于競爭,樹立學生的自信、自尊,通過競爭實現自我價值,引導學生形成頑強堅定的自我人格。其次,合作是學生相互促進,互相影響的前提,教師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的人格中具備合作精神。
四、結語
日常行為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積極作用,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要在教學活動中嚴格規范自身的行為,為學生的人格塑造起到良好示范,同時要結合科學的教學理念,多方面引導學生的人格塑造,讓小學階段的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磊.小學班主任對小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教師,2016(S1):169.
作者簡介:潘曉利(1982.12-)女,漢族,四川綿陽,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綿陽市綿陽中學英才學校 621000,研究方向:小學的習慣養成對人的畢生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