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摘要: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原本鮮活的歷史變得索然無味,照本宣科的講課方式只會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課堂生活化教學因其將歷史和生活相結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初中歷史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越來越受到學生的認可。
關鍵詞:初中歷史;生活化課堂;歷史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將歷史課題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是老師們需要研究的重要的話題之一。本文從實際的教學實踐出發(fā),提出了歷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夠對以后的歷史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發(fā)和思路。
一、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是不可塑造的,教師應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挖掘生活化資源,將歷史教學生活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接受式教學中,教師囿于教參,學生亦步亦趨地跟從教師的思維,缺少發(fā)展的空間。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看、聽、做等感官體驗過程中感受生活、主動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3.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生活化教學能將學生從狹小的空間中解放出來,為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綻放個性,在互補、揚棄、重塑中健全人格。
二、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1.教學觀念的生活化
實現(xiàn)歷史課堂生活化教學首要的是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中學歷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實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教學觀念生活化,首先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把歷史課堂的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營造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摒棄以往老師“包辦”課堂的教學方式。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點燃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可以享受學習歷史的快樂。
2.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
在新課程背景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主動地接受知識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歷史課程是反映過去時代的社會生活,與當前的生活實際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利用這一點,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和探索知識。此外,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情境中產生共鳴,體會到歷史的巨大魅力,從而愛上歷史。
例如,在學習有關“改革開放”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調動整個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悠揚的旋律、美妙的音樂中,獲得聽覺與視覺的沖擊力,對相關知識點產生興趣。教師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深入講解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時間、背景及意義,并且為學生播放我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部分視頻,學生在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掌握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內容、標志性事件等,總結了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更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3.素材準備生活化
只要細細觀察,我們便可以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源,并且這些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于歷史課堂教學來說,教師備課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基礎性工作,從生活化角度來進行歷史教學素材的準備,將歷史知識以全新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立足生活、立足現(xiàn)實,確保學生的可接受度。可以將現(xiàn)實問題引入歷史教學中,比如在講解“文化大革命”的內容時,由于書本上的知識大多理論且瑣碎,學生很難充分地把握教學的內涵,難以有效掌握特定時期的歷史狀態(tài)。這個時候,老師要通過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視頻,并查閱大量與文革有關的真實案例資料來對學生進行解說,還可以通過走訪經歷過文革的老人等來實現(xiàn),從而讓歷史教學順利地開展。
4.教學過程生活化
有時候,親身經歷的才能使人刻骨銘心,正如古人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實踐也證明,教學活動必須要充分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社會實踐的能力,只有立足于生活,歷史課堂才能變得生動有趣。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歷史。比如,對于某一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歷史史實編劇本并且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加深對歷史的認識。通過角色扮演,以及學生對遙遠的的歷史進行加工處理,使歷史情境生活化,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牟┪镳^,通過參觀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5.作業(yè)設計生活化
傳統(tǒng)的歷史教育,作業(yè)和活動實踐往往不怎么被看重。而為了更好開展“歷史生活化教育”,我們應更加注重這兩項。我們要認真進行作業(yè)設計,因為通過練習,一方面鞏固知識,使學生內化課堂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要改變過去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或機械訓練的作業(yè)方法,讓歷史作業(yè)貼近生活、回歸生活、應用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真正價值是指導生活、體驗生活。如學習完《內戰(zhàn)爆發(fā)》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采訪老軍人、老戰(zhàn)士,這樣學生把教材的內容和社會生活有效結合起來。教學活動要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結語:
實現(xiàn)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不僅僅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要。歷史教師不但要從自身出發(fā)改變教學觀念,還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的內容和過程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并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讓所學的歷史知識又回歸生活,更好的為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1]賈安根.淺談初中歷史的生活化教學的途徑[J].文理導航,2013(22):82-82.
[2]郭杉杉.中學歷史生活化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