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動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培養學生去領悟文章內涵,領悟作者意圖,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的一個環節。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現在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是現代語文教學中的中心點。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1-014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90
我們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自身的經歷,我得出以下幾點觀點:
一、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一直以來,教師為了在教學中趕教學進度或者是省時省事,常常在教學中無視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手中拿著課本和參考資料,根據文章介紹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分段分層、段落大意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出作者當時的思想活動,接著在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這樣子介紹文章,把文章做了解剖。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能接受教師對文章的理解,被教師帶著走,完全沒有自己的理解,這不是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實際上,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大方向上和學習方法上對學生做好指導,防止學生跑偏,讓學生能夠做自己能夠做的事。學生在通過拼音學會識字之后,學生自己可以在利用課余時間在文章中給自己不認識的字或者讀不熟的字標上拼音,以便能夠把文章讀通順。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文章的印象深刻,教師應該是點撥學生并且鼓勵學生主動去思考,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理解、品味和感悟上。
教材應該作為一種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媒體,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閱讀,就是教師、學生和課本教材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通過課文,掌握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對知識點還有什么疑問?根據課文做課前安排,例如去搜集資料、查找生詞、了解作者等等,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自覺地去閱讀、不能專心地去思考,閱讀將會毫無效果。所以,教師應該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再去教導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教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專心,靜心才能夠閱讀好一篇文章;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達到理解整篇文章的目的;最后,教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能夠產生情感交流。
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諸多的教學實踐證明,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不但可以解決文章許多不懂的問題,還能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顯示出學生聰明的頭腦。例如,當學生讀書讀到“雄鷹展翅翱翔于天際”時,也許會有疑問:“為什么是‘翱翔,而不是‘飛翔”,這時候,不要急于去給學生解釋,應該讓他們繼續往下讀,因為他們能夠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能夠給他們自主權,他們不僅能夠解決很多問題,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還可準備一副紙筆。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遇到精美的詞句、段落,可以在文章中作批注,也可以將這些詞句和段落摘抄下來,寫一篇讀后感,將閱讀時的閃光點記錄下來。
三、 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許多學生將讀書看成是一種苦差事,對閱讀懷有一種抵觸情緒,這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要是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閱讀看作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就會在閱讀上釋放出巨大的潛力,覺得讀書很有趣,越讀下去就越想讀。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工具,例如,用幻燈片視聽一體的特點播放圖片、圖像和視頻資料并且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讓學生感受那如詩如畫的意境美,感受那饑寒交迫的痛苦,感受那君臨天下的霸氣等等。這些都比枯燥無味的講解要更具有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雙重作用的帶動下,積極地去開展閱讀。學生一旦有了閱讀的欲望,就會主動地去查找文章中的生詞,更容易的去突破文字帶來的障礙,能夠讓學生自己去獨自的理解文章,產生個性化的見解,為閱讀教學打下基礎。
在閱讀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起到了主導作用。我們可以分別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來教導學生怎樣去閱讀。在閱讀文章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做課前預習,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大膽地做出猜想。讓學生翻開目錄看著課題,想一想會有什么問題在課文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效果會更好。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著文章的中心思想來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刺激學生的閱讀欲望,讓學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能夠保持著好奇心和求知欲。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相互交流讀書心得,談談自己讀書的感悟,讓學生寫下讀后感,能夠保持讀書的興趣。這對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
四、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文章中的語句,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后寫上去的。理解文章的語句,不僅僅要理解語句所表達出來的文字意思,還要理解蘊含在語句中的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第一段時,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體會出作者是如何由景入情的,再把作者的感悟化作學生的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因此,教師不僅僅是簡單將課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以文本為基礎,同時又超越文本的局限性,達到對文章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結語
閱讀能力的培養源自個性化的閱讀,這是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追求。教師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先得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每一次的教學,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師們應該發現學生在閱讀時的亮點,及時地鼓勵和引導,讓學生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實現個性化閱讀,達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宋衛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22):171.
[2] 袁峰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5(22):232-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