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摘要:數學學科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因此,本文將對如何培養小學生操作能力的方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課堂;操作能力
小學生年齡較低,所以好奇心較強,對于外界事物充滿了無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學生搭配合理的學習工具,通過引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借機為學生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期間出現的問題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性的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自主分析及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在這種長期被動學習知識的環境中,就逐漸喪失了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就開始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逐漸的失去興趣。另外,雖然在新課改的影響下,部分教師開始重視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1]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首先是教師課前未能做好準備工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操作時間。其次,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雖然知道為學生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對學生未來發展十分重要,但是具體的培養方法中出現了偏差。比如,教師不經意間提高了知識內容的難度,增加了實際操作的困難性。或者習慣性的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工具,忽略了對學生自制學習工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等,都是導致學生操作能力培養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二、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操作能力的實際方法
(一)引導學生預習,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的預習本堂課需要學習以及關聯的相關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此期間,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安靜、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的預習相關知識,通過適當解說,開拓學生思維,實現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課前預習,并通過預習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從而激勵其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需求答案,并最終完全掌握每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并增強其數學學習的興趣。[2]
(二)改善教學方法的操作性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數學教學方式,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課堂主人翁”意識,并為學生安排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新的數學知識。比如,在“三角形穩定性”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主動證明“結論”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智力開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目的。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動手操作的機會,為學生培養動手操作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
比如,在“數字鐘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準備好一個完整的數字鐘表,帶到課堂做實體展示。其次,引導學生主動的觀察鐘表及鐘表發生的變化,鼓勵說聲發表個人對鐘表的初步看法。此時,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紛紛回答道“我們發現數字鐘表上有十二個數字,他們分別是1~12,而且每個數字與數字之間還有很多細小的點點等。”對于學生得到的正確觀察結論,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表揚。另外,再次過程中,教師還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與言論,避免學生走上歧途。然后,當觀察階段過去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教材的內容,認識時鐘的時針、分針以及秒針,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水彩筆在草稿紙上自行仿照時鐘進行繪畫,進一步認識和掌握時鐘的基本知識。最終,教師在完成了以上的步驟之后,便可以拓展知識點,開發學生的智力。[3]
(三)優化學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為學生培養操作能力,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協調發展。小學生好奇心強,所以喜好的事物比較多,加上學生之間的存在性格差異且知識水平差異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案的制定中要合理考慮教學現狀與學生的性格情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喜好,為其分配學習工具,通過引導,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比如,在“圖形”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心愛的模型進行使用學習。由于這些圖形形狀不一,所以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細心與探究欲望,這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便動手、邊學習;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事先拿出一張白紙,然后根據教材間接,引導學生動過手工制作的方式制作圖形樣本。在操作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我們都需要準備什么工具啊?”此時,學生們會紛紛回答“直尺、剪刀、白紙等”,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課本翻到教程那頁后,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裁剪自己喜歡的圖形。在此過程,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安全性。利用這種動手操作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為學生安排具體的任務,比如讓學生分別制作固定尺寸的三角形、正方形等搭建小房子。通過集體配合制作與動手測量等方式,首先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其次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這種簡單的教學手段,更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思維。
結束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的制定教學方案,通過帶領學生參加實踐動手活動等方式,為學生培養良好的操作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韓瑞芬.學周刊.2015(08):17
[2]論農村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鄭玲霞.西部素質教育.2016(06):132
[3]淺談班主任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劉連翠.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9):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