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
[摘要]為了更好地了解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現狀,進一步提高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使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資源得以開發,必須加強對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視和研究。通過構建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探索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路徑和方向,有利于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可對整個甘肅省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關鍵詞]甘肅省;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0-0071-02
教育質量不僅與人們受到的教育結果有關,而且也與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方法、目標、條件等有很大的關系。教育質量的根本要求決定了教育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決定了不同時期想要達到何種培養目標。同時,教育質量也會受到教育資源利用程度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對教育投入的力度會受到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程度的影響。
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很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這就使得農村義務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管理體系尚未實現科學化,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義務教育應該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與其他省份相比,甘肅省的義務教育質量相對較差,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相對落后。近年來,一些教育研究機構以及教育研究者曾針對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研究,但是目前針對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較少,并沒有在全省形成較大的規模和積極的影響,只限于個別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局部學校。全面考慮整個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現狀,并遵循教育質量的特性,將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與教育質量的特性結合起來,因校制宜,合理規劃,尋找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方法和實施策略,將會有利于甘肅省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一、構建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意義
甘肅省總人口約為2000多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高達8.69%,開展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的研究,能夠更加客觀地了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現狀,很好地推進義務教育的普及,提高少數民族人民道德素質。除此之外,還具有如下兩大優勢:
(一)關注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能很好地體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全世界范圍內關注的重點,是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事業發展強有力的保障。教育公平的主要內容有三點:一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二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三是受教育的質量應該均衡。一定時期人們對教育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教育發展所呈現出的特點也會有所差異。人們首先關注的則是教育機會,每個人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表現在具體措施上就是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了很好的保證。當人人都有權利接受教育得到保障之后,又開始重視教育質量,不僅要讓每個學齡兒童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要注重教育的質量問題,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就是對教育品質的一種追求。針對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的現狀來說,南北差異、東西差異以及城鄉之間在教育質量上的差距,遠遠比教育公平嚴重得多。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而言,教育資源的投入要少很多,這其實就是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生教育不公平待遇的體現。為了促進教育公平,需要重點研究和探索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二)重視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培養新型農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非常必要,言外之意就是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主體組成部分,所以,農村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新型農民,他們是新農村建設中的先進生產力,是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然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在培養這種新型農民上還很欠缺,懂技術、講文明、有素質、會經營的農民相對較少。所以,少數民族義務教育需要注重培養新型農民,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的整體素質,讓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事業得到發展,讓農民形成先進的思想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得到改善,這將對整個甘肅省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一)思考和規劃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
少數民族地區對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性質等缺乏整體和客觀的認識,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在辦學上只是狹隘地表現在升學率上,老師會把教育和培養對象放在學習好的學生身上,對大部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缺乏關注和培養。實際上老師是在以忽視對大部分學生的培養為代價來換取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升學,這種教育方式非常不可取。這會使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而且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學生感覺他們是被老師放棄了,一旦學生有了這樣的想法,長期下去他們會形成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更為糟糕的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會這樣,這樣就會使少數民族農村學生的輟學率上升,造成生源流失,學生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會影響農村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還會產生許多文盲,從而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如何改善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現狀是思考和研究的重點,良好的設計和規劃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關鍵點,只有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才會有明確的方向。
(二)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素質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重中之重。所以,必須重視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主觀方面來說,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基本素養,轉變教育理念,用先進的教學思想來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從客觀方面來說,教育管理部門要積極地提高教師待遇,讓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得到穩定和保障。另外,還要努力動員社會各界支持和尊重每一位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政府也要實行相關的優惠政策來促進學校建設,讓教師再無后顧之憂,積極地投身于教育事業,培養優秀人才。endprint
(三)讓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由注重數量的增長轉移到教育質量的提高
教育規模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擴大,但同時要把重點放在教育質量上來,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是關鍵。促進規模、質量、結構等的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需要明確的是,規模的擴大是發展,質量的提高也一樣是發展,而我們要知道當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發展最主要的是提高教育質量。更應該意識到,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教育質量則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源泉。教育質量的發展是重點,一定要采取相關的措施和策略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四)營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校園文化可以很好地體現一個學校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可以將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讓學生在更加和諧、美好的校園氛圍中學習和生活,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我國的學校建設也越來越現代化,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并不是很好,在教學設備的配備上還比較落后。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更應該注重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學校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來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的能力。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培養起來的這種品質才能潛移默化在學生的行為習慣上,而這種習慣就會具有穩定性,不會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輕易改變。既然硬件設施和城市存在較大差異,那么把重點放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來也不失為良策,對校園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五)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走“特色立校”之路
通過對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生以及對當地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特色的了解,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設符合少數民族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也可以培養懂技術、有素質的新型農民,讓他們更好地為“三農”服務,促進農業發展。這樣的農村義務教育才是真正有質量的教育,會從根本上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弊端和缺陷。所以,開發校本課程,因校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強獨具特色的教學管理,這樣才是義務教育質量的最大保障。
(六)重視并加強教育評價專業人才的培養
甘肅省的少數民族較多,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研究會涉及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教育評價人才。然而目前甘肅省教育評價人才的缺口較大,對教育評價人才的培養還不夠重視,這也會制約對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研究的進程,使研究的深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教育評價人才隊伍,他們需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并且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好的理解。這樣便于促進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評估工作效益的提高,讓整個教育研究工作能夠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袁桂林.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李穎,王嘉毅.農村學校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問題研究述評[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
[3]彭波.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重點與機制的構成[J].當代教育論壇,2009,(11).
[4]王智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質量保障的現實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11,(2).
[5]楊穎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視點[J].教學與管理,2002,(8).endprint